当前位置:首页 > 活动 > 活动回顾 > 正文

血脂管理需重视,专家呼吁伴有合并症高危人群尽早科学防治

2023-05-19 14:45:40来源:健康时报网|分享|扫描到手机
阅读提要:《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现患病人数达3.3亿,心血管病居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首位。其中,高血脂作为“三高”之一,血脂异常伴有多种并发症的人群,其心血管事件风险更高。5月18日是“全国血管健康日”,北京医院心内科主任汪芳、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营养科主任左小霞、国大药房执业药师杨柳做客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直播间,为大家介绍如何科学管理血脂健康,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现患病人数达3.3亿,心血管病居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首位。其中,高血脂作为“三高”之一,血脂异常伴有多种并发症的人群,其心血管事件风险更高。5月18日是“全国血管健康日”,北京医院心内科主任汪芳、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营养科主任左小霞、国大药房执业药师杨柳做客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直播间,为大家介绍如何科学管理血脂健康,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

血脂异常易被忽视,常与饮食、生活习惯相关

“门店经常会开展免费的血脂检测活动,我在工作时常常发现,很多患者并不知道自己的血脂异常,即使知道,也只是觉得数值高了点身上没什么大问题。”国大药房执业药师杨柳表示,血脂异常的知晓率低,从而导致治疗率、依从性并不高。

与此同时,左小霞介绍道,微量营养素缺乏的现象很普遍,这种状态又被称为“隐性饥饿”,主要是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的缺失,会引起代谢的障碍,进而引起血脂增高。“很多人工作压力大、作息不规律,喜欢高糖高油、高热量的食物,而且缺乏运动,有抽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这些都是造成血脂异常的重要因素。"

烟酒除了是高血压和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外,同样是引起高血脂的危险因素。左小霞表示:“烟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的上皮细胞,导致血脂流经血管的时候沉积下来形成血栓,从而导致高脂血症。而长期过度饮酒会对脂肪的代谢产生影响,尤其是会发展为脂肪肝,肝脏对脂肪的代谢能力下降,也容易导致血脂增高。”

血脂检测很关键,合并其它疾病的高危人群更应重视

血脂检测是发现血脂异常、评估 ASCVD 风险和确定干预策略的基础,科学管理“坏胆固醇”(LDL-C)对于守护心血管健康有着重要意义。杨柳表示:“作为公众家门口的健康守护人,现在我们也在不断地加强患者教育,以及在门店与顾客的交流过程中,让顾客关注血脂的检查。”

如今,随着白发浪潮的到来,老年患者血脂异常合并各种情况属于临床上尤为常见的一个现象。日前发布的《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以下简称《指南》)中着重提到了血脂检测的频次,即<40岁的成年人每2-5年要进行一次血脂检测,≥40岁的成年人至少每年进行一次血脂检测,“如果是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就要根据个体化的防治需求来进行检测,频次就要更高。”汪芳补充道。

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等ASCVD危险因素人群、早发家族史者或有家族性高脂血症患者、皮肤或肌腱黄色瘤及跟腱增厚者应尽早前往医院检查并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判断,临床上不同人群有不同的调脂目标值。此外,即使是健康人群也应定期监测血脂水平,血脂化验单中建议首先关注LDL-C的指标,该指标越低对人体越有利。

降脂目标各不同,ASCVD高危人群应积极启用个体化治疗方案

汪芳指出:“一般情况下,正常值是给非常健康的人群设定的比较高标准的指标,如果本身已经有冠心病、高血压、肾脏疾病或糖尿病的人群,临床对于血脂指标的要求会降得更低。”

基于大规模临床研究的结果,对于ASCVD风险不同人群,《指南》中提出了低危,中、高危,极高危,超高危风险等级,LDL⁃C的合适水平和升高的判断标准不同,启动降脂药物治疗的LDL⁃C水平和LDL⁃C的治疗目标也有所不同。

目前,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药物以他汀类药物为主,而对于高危患者,由于需要更强的用药把血脂指标降到更低的范畴,临床更倾向于联合用药,多为中小剂量他汀加上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的药物联用,效果明显的同时也会更安全,便于患者能够长期应用。

在临床诊断的过程中,仍存在有患者自认为药物伤身、擅自停药或用药断断续续的用药误区,以及想要单纯依靠食疗延缓疾病进程,或治疗方案不合理导致血脂长期不达标的情况,汪芳表示:“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是任何治疗的基础,但是它的幅度有限,所以我们一定要长期规范地进行药物治疗。”

对此,汪芳特地介绍道,中等强度的他汀能降低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0%-40%,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又能降低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约20%,联合用药能达到1+1>2,即总降幅50%以上的效果。

血脂变化“悄无声息”,所有潜在的高血脂高危人群,尤其是合并拥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都应积极科学防治血脂异常防与治,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拥抱高质量生活。

(运营:周欣雨)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