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长发育 > 热点 > 正文

生长激素究竟是"增高神药"还是医学利器?

2025-03-28 15:51:00来源:健康时报网|分享|扫描到手机
阅读提要:在儿科的生长发育诊室,总能体验到家长们的焦虑:当孩子持续矮小、生长速度明显低于同年龄同性别的正常儿童、或者突然出现身高停滞生长,是否使用生长激素(GH)治疗便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

专家简介

\


       金润铭,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儿科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罕见病学组副组长、中国抗癌协会儿童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卫健委儿科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委员

擅长:儿童血液、肿瘤、遗传病与矮小症等

在儿科的生长发育诊室,总能体验到家长们的焦虑:当孩子持续矮小、生长速度明显低于同年龄同性别的正常儿童、或者突然出现身高停滞生长,是否使用生长激素(GH)治疗便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

这个充满争议的“激素”究竟是"增高神药"还是医学利器?让我们从科学视角揭开它的真实面纱。

生长激素治疗的精准导航

并不是所有矮小儿童都适合使用生长激素。根据2013版《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儿科临床规范应用建议》,该疗法主要适用于以下特殊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特发性矮小、未实现追赶生长的小于胎龄儿,以及合并染色体异常(如Turner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或特定基因缺陷导致的生长障碍等。临床医生需要像侦探般综合运用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结合生长曲线分析、GH激发试验、骨龄评估、染色体检查和基因检测等,排除甲状腺功能低下等多种病因后,才会慎重开启治疗之门。

疗效背后的科学密码

治疗成效犹如生命密码般充满个体差异。多项关于生长激素的临床研究数据显示,规范治疗首年可使身高增速达到基础值的2-4倍,多致8-12厘米,长期治疗更有望接近遗传潜力或达到理想终身高。但疗效密码由多重因素组成:治疗时机堪称"黄金钥匙",4岁左右开始的早期干预往往事半功倍;骨龄状态犹如生命计时器,女孩骨龄14岁、男孩16岁后疗效显著下降;治疗依从性更是关键变量,新型长效周制剂生长激素的出现将注射频率从365次/年降至52次/年,极大提升了治疗的可持续性和便利性,通常效果更优。

安全使用的双刃剑

历经30余年临床验证,规范使用生长激素时,总体安全性可控,常见短期不良反应如注射部位红肿疼痛、一过性头痛或血糖升高、一过性水肿等,通过调整方案均可很快缓解。需要警惕的是,治疗前必须进行肿瘤风险排查,有肿瘤病史者需特别谨慎,若存在进展性肿瘤则不能选择生长激素使用。

生命时机的精准把握

治疗窗口期的把握堪称艺术与科学的结合。诊断明确后4岁左右即可启动治疗,某些遗传性疾病如小胖威利综合征,目前主张一旦确诊即开始生长激素治疗。此时骨骺生长板如同初春的嫩芽,具有最强的生长潜能。对于青春期中后期的孩子,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采用延缓骨龄增长的药物和同时使用促生长的生长激素的“联合战术”,为身高增长争取更多的治疗时间和生长空间。这种动态调整策略,正是现代精准医疗的生动写照。

生长激素是打开生长之门的钥匙,绝非随意使用的增高工具。在儿童内分泌科医生的手中,它既是丈量生命高度的标尺,更是守护医学伦理的界碑。当我们以科学之光照亮认知迷雾,才能让真正需要帮助的儿童,在生命长跑中赢得应有的成长权利。

(责编:王卓)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