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监督 > 聚焦 > 正文

药品不良反应连续23年上升

2023-03-27 11:09:20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分享|扫描到手机
阅读提要:中国中药协会合理用药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康震对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表示,“新药获批数量的增加、不合理用药现象增多以及缺失科学系统的药物治疗管理等诸多因素,都是导致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数量增多的原因。”

“药品不良反应连续23年上升”,3月24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组织发布《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22年)》。该报告显示,2022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202.3万份,比2021年增加6.1万份。

中国中药协会合理用药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康震对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表示,“新药获批数量的增加、不合理用药现象增多以及缺失科学系统的药物治疗管理等诸多因素,都是导致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数量增多的原因。”

\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根据CPM(中国新药研发监测数据库)、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数据统计发现,2022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共批准19款创新药上市,从治疗领域来看,去年获批的19款创新药中,抗肿瘤药物、抗感染药分别位居第一、第二位,占比均超20%。另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22年)》显示,从化学药品类别上看,抗感染药不良反应报告数量居于首位,肿瘤用药严重报告构成比居首位。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药学部主任戴海斌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表示,“不良反应是合格药物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有一定的发生率。《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第二十条规定,新药监测期内的国产药品应当报告该药品的所有不良反应,其他国产药品,报告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整体来看,药品严重不良反应的报告数量仍然较高。”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量上升,既与获批新药数量逐年增长有关,也与药物治疗过程管理仍需完善有关。”康震举例,比如患者从医院药房取药回家,尽管得到用药指导,但是药物使用过程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随访监测和评估,患者仍遵医嘱服药,但药物的不良反应不一定服用后马上发生,也许是累计逐渐呈现出来的,这样情况很多,如果过程中得到药师的和监测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就不会发生严重的不良事件。目前在大数据技术发展的背景下,需要药师、医生、护士在各个环节去记录和观察病人的症状,而药师相关的治疗管理数据更是亟待完善。

康震进一步解释,现在临床上很多问题属于药物治疗问题而非药物相关问题。药物治疗问题是可以在治疗过程中通过干预调整,比如通过患者教育、调整给药剂量以及协助转诊治疗,以减少药物不良事件的产生;而药物相关问题可能会因没有合理的监测和管理而引发“处方瀑布”效应,病人会从服用1种药开始,逐渐演变成吃多种药,药物不良反应演变为药源性疾病,最后只能终止用药。因此,临床医生还需对药品的性质及化学结构有更深的了解,以判断病人出现的不良反应是否与药品使用有关。

因此,康震强调,“临床药学的发展是一个关键点,应由临床药师提供药物治疗管理服务或者药学监护服务,药师不仅要指导患者如何正确服用药品,还需要对患者疾病治疗过程出现的不良反应有更深的认知,掌握药品质量特性、安全风险以及治疗风险。药师应该主动涉足监护患者药物治疗的过程管理,并承担患者用药结果的责任,但需要社会立法赋予药师这样的权利和责任。另外,药品监管实际上是一个持续的长期过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对药品整体安全性水平的评估,还需在临床之外,更多地关注药品供应、流通、储存、居家服用等各个环节,以发现可能存在的风险点。”

戴海斌补充道,“报告数量的增多也体现出我国监测评价体系逐步健全,法规制度日趋完善,监测评价手段和方法更加成熟。在此背景下,可以更好地起到用药安全监测的作用,加强用药安全管理,切实保护和促进公众健康。”(谷雨微)

(运营:刘予欣)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