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长发育 > 热点 > 正文

刘炎洁:孩子身高不达标,是“晚长”还是“真矮”?

2023-07-01 09:46:47来源:健康时报网|分享|扫描到手机
阅读提要: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人民名医》栏目邀请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内蒙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遗传代谢内分泌学组组长刘炎洁教授做客直播间,分享儿童成长过程中关于矮小防治与误区等相关内容,助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

青春期孩子身材矮小是晚长吗?家长如何判断孩子是“晚长”还是“真矮”?近日,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人民名医》栏目邀请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内蒙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遗传代谢内分泌学组组长刘炎洁教授做客直播间,分享儿童成长过程中关于矮小防治与误区等相关内容,助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

\

什么是矮小?哪些孩子需要关注身高?

矮小是指在相似环境下,身高较正常同种族、同年龄、同性别孩子的身高均值低2个标准差或者低于第3百分位以下。也就是说,如果孩子在班里是最矮的那一个,就有可能属于矮小,需要带孩子及时就诊,请医生进行科学评估。

孩子生长有其自身的规律。新生儿出生平均身长是50厘米。第一年长25厘米左右,一周岁孩子一般会在75厘米左右。第二年一般长10-12厘米,也就是说孩子会长到85-87厘米。第三年一般长8厘米左右。孩子的第一个3年是生长黄金期,也是第一个生长高峰。从三周岁以后到青春期开始,孩子大概每年长5-7厘米不等。第二个高峰指的是青春期,男孩一般是12岁左右开始,女孩一般是10岁左右开始。经过两个高峰孩子完成最终的生长,女孩一般在14-15周岁就不再生长了,男孩一般是在16-17岁结束生长。如果三岁到青春期前,孩子每年生长低于5-7厘米,青春期生长又低于6-8厘米,说明孩子生长速率不够,也要及时带孩子去就诊。

什么是晚长?晚长的孩子会长的高吗?

矮小和晚长要区分开,晚长指的是青春期发育延迟。一般随着青春期的来临,孩子会有一个快速生长的时期,但晚长的孩子青春期却没及时出现,等其他孩子青春期生长高峰都已经过大半了,这些孩子才有青春期启动,而且骨骺闭合的时间也会顺延晚于正常孩子,这种叫晚长。晚长其实就是青春期性发育的延迟,而且骨龄落后于实际年龄一般两年,同时生长激素测定也是正常的。

现在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晚长发生率非常少。如果孩子本身是晚长,家族遗传也不高,而且相差不是几公分而是很多,那么即使孩子晚长最终身高也还是不高的。孩子的生长发育遗传会占到70%左右,后天的环境因素占到30%,所以期盼晚长的孩子长得高是不现实的,还是要根据遗传靶身高来看。

孩子生长发育问题可以到医院哪些科室就诊?需要提供什么资料?做哪些检查?

14周岁以下的孩子,建议去儿科就诊,可以选择儿科遗传代谢内分泌门诊、生长发育门诊或者儿童保健门诊。

就诊资料包括孩子出生时的情况,比如孩子是足月还是早产,出生体重是多少,身长是多少,是否有缺氧窒息史等。另外就是要提供父母的身高,以及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身高,有助于了解孩子是否存在家族性遗传矮小。还有孩子是否有一些特殊疾病史,是否做过手术等。其他的还包括父母的发育情况,是否有晚长情况,母亲的月经初潮年龄等,这是孩子门诊病历的现病史和个人史的采集。

基本检查包括常规血尿、常规生化,还有一些特殊项目的检查,比如骨龄,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性激素的检查以及头颅核磁等。所有检查做完后,医生才能给出准确的诊断。根据诊断,按照规范指南再进行干预治疗。

如果孩子确诊矮小,临床上有哪些干预手段?

矮小会由多种疾病导致,如果没查出具体疾病,只是父母的身高比较矮,这种一般称为遗传性矮小,这类孩子的终身高,女孩无法达到1.5米以上,男孩无法达到1.6米以上,所以需要生长激素的治疗。如果确诊生长激素缺乏症的孩子,就可以按照规范指南要求接受生长激素治疗。还有小于胎龄儿,出生体重不够5斤,身长不够48厘米,按照同月龄去对比,在第三百分位以下的,这样的孩子出生后没有实现追赶生长的,也是需要生长激素的干预治疗。

如果有些孩子本身个子不高,结果发育的又早,就要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比如骨龄相对比较小,性发育确实进展比较快的,可以用抑制剂抑制性腺发育,等他到性发育适宜启动的年龄,再停掉抑制剂。还有些孩子是属于骨龄较大,抑制剂不适用的,可以单用生长激素治疗。另外,针对那些本身个子矮小,同时又到了青春期,甚至已经月经初潮的孩子,需要采用双打治疗,就是既打抑制针,又打生长针。

生长激素和平时理解的激素一样吗?

不一样。老百姓所说的激素一般指的是肾上腺糖皮激素,会带来诸如长胖、水牛背甚至骨质疏松等弊端,一般用于一些特殊疾病的孩子。生长激素是脑垂体分泌的由191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类大分子蛋白质,负责骨头干骺端软骨细胞的分化增殖,也就是长个子,同时对蛋白质的摄取、脂代谢、心肌细胞的代谢都是有好处的。生长激素替代治疗已经有六七十年了,临床上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是不错的,很多家长担心会不会导致肿瘤、糖尿病的风险,这些在临床上还没有特殊的报道,所以大可放心使用。

(运营:王卓)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