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病的“罕见”,其实是相对整个人群基数而言,“一旦家庭中出现了罕见病患者,那么这个罕见就变成了常见乃至日常。”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副主委及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名誉组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学系主任罗小平教授,是最早参与中国小胖威利综合征临床规范化诊疗协作联盟创建的专家之一,也是目前联盟负责人。他介绍说,小胖威利综合征(Prader-Willi综合征,英文简称PWS),是一种罕见的多系统异常的遗传综合征,胎儿期到成年的临床表现不同,但3岁以后就会表现出特别能吃的特征,体重失控,死亡率高,平均寿命不超过20岁。发病率约为1∶30000~1:10000,误诊率以及漏诊率较高。
“按照最新人口普查来看,现在我们国家有14亿多人,14岁以下的儿童有2亿多人,从总体的发病率来看,罕见病在我国并不罕见,按照万分之一的发病率来推算,小胖威利的患者也有差不多有10万人左右,14岁以下小胖威利综合征的儿童患者,大概有2万多人,是一个较大的群体。”
3-13岁,极易被误诊、漏诊的“黄金十年”
作为中国小胖威利综合征临床规范化诊疗协作联盟的负责人,罗小平教授介绍,联盟也在进行一些患者数据的监测。目前每年诊断出的患者只有几百例,虽然呈现增长趋势,但在专家组看来,还有很大部分的患者并没有得到诊断,更有一些患者还没来得及诊断就已经夭折,“往往这些孩子的寿命都在青少年时期,比如十七八岁或者在成年的早期,也就是20岁左右就会夭折。”
在罗小平教授的从业经历中,经常遇到误诊和漏诊的小胖威利患者。一些孩子可能3、4岁就已经出现疾病症状,诊断的时候已经13、14岁,而这被耽误的十年,正是应该被早期干预的黄金十年。干预时间越晚,对于患者而言,治疗获益越少,反之亦然。
他举例,过去不少患者没有经过任何的诊断或者治疗,就会因为严重的肥胖引起的一些并发症出现死亡;比如有些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因为出现睡眠呼吸暂停、猝死或者呼吸道的感染,引发死亡;再大一点,又会出现因糖尿病、肾病引发的并发症死亡。
“当然现在如果我们通过早期的治疗,早期的一些饮食干预,以及生长激素的治疗是能够非常大的改善小胖威利综合征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并且延长他们的寿命,活到六七十岁都是可以的。”
生长激素治疗虽然已经普及,但比例并不高
罕见病之所以称之为罕见病,除了疾病罕见,治疗方式难以获取甚至无药可治,也是罕见的另一面。相对这些罕见疾病而言,小胖威利患者们是幸运的。因为早在2000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已经批准生长激素来治疗小胖威利综合征。有药可用,有药可及,相比其他罕见病患者而言这可能是最大的幸运。
罗小平教授介绍,临床上使用生长激素大多数是为了长高,但是小胖威利患者的生长激素治疗实际上不仅仅是为了改善他的身高。
小胖患者在新生儿期就表现出肌张力低下、认知、运动、语言发育落后等。那么使用生长激素,不仅可以促进他生长,还能改善他的代谢,增加他的肌张力,以及对他的认知功能和社交障碍有一些帮助和改善。
小胖患者确诊后,就需要获得特异性治疗,使用生长激素,但这个治疗率也并不高。在小胖威利综合症规范化诊疗协作联盟中,目前已经登记在册的只有千人左右的患者数字,而实际上全国14岁以下的小胖威利患者约有2万多名,那么实际上真正用生长激素治疗,获得特异性治疗患者的比例就更低。
一些新的治疗手段也在研发当中,比如可以通过一些药物来改善摄食行为、一些新的制剂来改善社交行为,改善认知和精神运动的一些问题;也可以通过手术的方式,帮助肥胖儿减重减脂;再就用一些肠道菌群或者用粪菌移植的一些方式,这些治疗手段都还在研究和临场试验过程当中。
如何识别罕见病?基层儿科医生的“超纲命题”
在公开资料中,小胖威利患者们展现出来的特点是:胖且能吃。但小胖们并不是一生下来就特别能吃,相反开始他们的典型特征是不能吃,且喂养困难。
而且小胖威利的孩子,在新生儿时期就已经有典型表现。罗小平教授介绍,比如孩子会有一些特殊面容、肌张力低下、皮肤超级白、还有外生殖器发育的一些问题。如果专科的医生去看,有时候一眼就能看出来他可能是一个小胖威利综合征患者,“那么如果早期出现肌张力低下且喂养困难的孩子,专科医生就会有一些高度怀疑,再去做一些确诊的检查就能早期发现。”
再比如,胎儿超声的检查如果发现小孩子胎动比较少,有宫内发育迟缓、羊水过多等等这样的表现,一旦出现2-3条异常,就提示可能要进行产前的诊断。
小胖威利患儿早期喂食困难,后期摄食旺盛的“症状”,常常被家长或医生所忽略。一些家长只会因为孩子的食欲好坏困扰,却并没有意识到孩子是病了,而不少的基层医生甚至并不知道这种情况其实是一种罕见病。
即便是与孩子健康密切相关的产科、普通儿科,小胖威利也是超纲题。
一位不愿意具名从事基层医务培训的三甲医院专家介绍,即便在北京这样的城市里,大医院和基层医院诊疗水平的分野也异常明显,“我之前做的一个培训里,会教给基层医生所有某疾病的异常表现,有一个郊区的学员就告诉我,这些异常他一个也没见过。”
不过,该位专家也认为对于基层医生而言,“罕见病的诊断确实超纲了,毕竟他们可能连常规疾病见得都少。”
但罗小平教授也强调,这些诊断和鉴别对医生要求确实比较高,需要更多产、儿科医生之间交流和培训。因此,在诊疗指南共识制定应用后,还需要在儿科、新生儿科医生以及儿童保健相关科室进行更多推广和培训,这样才能让早期诊断得到很大提高。
在他看来,如果能早期通过各类筛查方式进行诊断,并给予包括生长激素干预在内的多学科协作治疗,可有效延缓和防止多种并发症出现,并显著提高小胖威利综合征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今年2月28日是第15届国际罕见病日,主题是“Share your colours”。
(责编:王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