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名誉院长黄荷凤团队取得出生缺陷防治最新突破:下一代无创产前筛查实现染色体和单基因疾病同步检测。这项最新研究成果发布了在10月份的国际知名期刊《细胞研究》(Cell Discovery)上。
该研究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无创产前筛查(NIPT)的方法,突破了现有基于全基因组低深度测序技术的NIPT对检测目标疾病和检测性能的局限性,首次实现了同步筛查染色体病和单基因病,同时大幅提高了无创产前筛查对目标疾病的检测性能。在1,129例回顾性样本中,检测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9.3%。
NIPT技术已成为阻断常见的由染色体疾病造成的遗传性出生缺陷的主要临床手段。除了对唐氏综合征等非整倍体的检测,已经扩展到染色体微缺失和微重复综合征。此外,NIPT也可以用于筛查如软骨发育不全等常见的单基因病。
然而,目前的NIPT技术还无法同步检测染色体病和单基因病,同时受双(多)胎、母体染色体变异、杂合性缺失携带者等复杂因素干扰而造成对目标疾病检测性能不高。
在本项研究中,黄荷凤院士团队利用一种全新技术,协同等位基因靶向富集测序(COATE-seq)对母胎游离DNA(cfDNA)进行多维分析,解决了目前NIPT技术的缺陷。
这项技术通过一种新颖的液相杂交捕获探针设计,高度均一地对靶标染色体区域内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的野生型和突变型等位基因片段化DNA进行富集,产生高信噪比的cfDNA测序数据,并利用新的基因组算法来分析目标区域的测序深度、等位基因分数、连锁SNP,精确地分离胎儿基因组和母体背景。
通过这些技术突破,团队实现了对包括多胎妊娠、母体拷贝数变异和杂合性丢失在内的分析干扰因素的准确识别,提高了对目标疾病的检测性能。
在胎儿发育的过程中,没有严重结构异常的单基因病,可能会在孕早期超声筛查中被漏检。因此,新一代NIPT可以进行更全面的基因筛查,补充目前基于影像学的筛查方法,为产前诊断和临床决策预留充足的时间。将单基因病纳入现有的NIPT筛查体系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是下一代NIPT的发展方向。
(运营:王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