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儿科医学部3个被确诊为罕见病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的孩子接受了国内首次的基因治疗临床试验。
“抬头、翻身、坐起来、抓握、踢腿”这些健康儿童再普通不过的动作对这些得了罕见病的孩子而言,却是比登天还难的事情。儿科医学部开展的基因治疗,利用最新的基因治疗科技救治患儿,让无力变有力,让家长在绝望中看到一丝希望。
作为儿科医学部基因治疗系统工程首个重点项目,针对SMA,第七医学中心在国内率先开展了“GC101腺相关病毒注射液在1型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安全性、耐受性及疗效的单臂、单中心临床研究”。此研究为研究者发起的临床试验,由儿科医学部主任封志纯领衔,儿童内科发育专科马秀伟副主任医师实施。项目启动至今,已完成三例受试者招募及给药。
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儿科医学部副主任医师马秀伟介绍:“本次临床研究中初步观察结果显示,治疗后受试者表现出较好的受试药品安全性和耐受性,并未发现与药品相关的肝酶异常等不良反应。”目前3例受试者仍在医学随访观察中,期待试验结束时出现更好的结果,为挽救更多的SMA患者提供科学的应用依据。
下一步,儿科医学部将继续开展针对SMA不同分型及其其他罕见病的基因治疗项目,力争填补国内对儿科罕见病基因治疗的空白,引领探索基因治疗临床解决方案,打破基因治疗领域国外治疗方案的垄断局面,造福更多的罕见病儿童和家庭。
据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儿科医学部主任封志纯介绍,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由于脊髓前角及延髓运动神经元变性,导致近端肢体和躯干进行性、对称性肌无力和肌萎缩的神经变性病。该病位居2岁以下儿童致死性遗传病首位,人群携带机率为1/40-1/50。1型SMA患儿在出生6个月内发病,出现迅速发展的进行性、对称性四肢无力,哭声低弱,吸允无力,呼吸肌无力突出,多数患儿死于呼吸衰竭。传统的临床治疗和近年上市的靶向药物从机制上无法根本解决SMN1基因缺陷,且需要长期反复给药,这次针对SMA的基因治疗是儿科医学部开展的基因治疗工作中重要的一个项目。
(责编:王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