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呼吸障碍是多种共病非常常见的一个危险因素,关键在于综合管理。”11月26日,在“第十五届全国老年常见病防治研讨会”(2022PMCDE)上,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院长张蔷教授详细阐述了睡眠呼吸障碍的发生机制和处理方法,同时从国家政策的高度强调老年科发展的重要性。
张蔷教授介绍,睡眠呼吸障碍的男性患者居多,发病因素有局部的咽喉部咽腔狭窄、肥胖、睡眠呼吸疾病的家族史,以及后天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酗酒、常年服用大剂量镇静药。
睡眠呼吸障碍对全身各脏器、系统会产生影响,最主要的是心脏,可能引发心衰、冠心病、高血压、心率失常;同时对脑细胞、神经系统的影响也是非常明确的,表现为卒中、认知障碍,对老年慢病发生造成非常大的隐患。
“我们要认识到,睡眠呼吸障碍是交叉学科,涉及到神经科、呼吸科、耳鼻喉科、老年科等诸多学科,还要做到综合干预,定期随访。”她说。
做到综合管理,就要对高危人群先做鉴别,做到睡眠监测,此外对患者进行做老年人多系统评估和筛查,了解局部的睡眠情况和全身的慢病情况,进行整体的诊断和综合干预。在这种干预中,首先要强调一般性的治疗,比如说饮食、运动、睡眠、日常生活习惯,还有危险因素的干预。此外进行多学科的综合诊疗,包括药物、手术等方法。
张蔷教授还强调,“同时我们不能忽视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反过来可能造成器质性问题,这也是进行综合评判以及综合干预的一个重要环节。”
她提到,在我国,慢性病的特点包括患病率高,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低,并发症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是终生性疾病,需要长期管理,而且慢病病因、病情复杂,具有个性化特点,对卫生服务利用需求也高。
“对相关的慢性疾病,我们要建立信息系统,提升慢病防治机构网络的综合能力,下沉到社区进行宣教,普及早筛早知的观念。”张蔷教授表示,还有控制危险因素,早期筛查、早期发现,之后要早期干预,做到规范化的全领域管理。
(运营:孙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