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慢病 > 癌症 > 学术活动 > 正文

2020CCO肉瘤分会召开,提的最多的是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积极影响

2020-11-17 15:31:47来源:健康时报网|分享|扫描到手机
阅读提要: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和广东省抗癌协会承办的2020中国肿瘤学大会于2020年11月12日至11月15日在广州召开,2020年11月14日下午,2020中国肿瘤学大会肉瘤分会在广州同期召开。

(中山大学肿瘤医院  洪冬纯)癌症作为全球第 2 大死亡原因,其死亡例数和发病例数逐年上升。今年9月公布的《推进实施健康中国行动2020年工作计划》当中,癌症防治被列为15个专项行动的重点任务之一。骨与软组织肉瘤作为肿瘤学的重要分支,必将在防治研等方面形成合力,为中国癌症防治作出贡献。

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和广东省抗癌协会承办的2020中国肿瘤学大会于2020年11月12日至11月15日在广州召开,2020年11月14日下午,2020中国肿瘤学大会肉瘤分会在广州同期召开。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蔡建强教授对过去一年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委会的临床和科研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结合今年两会提出的“健康中国”战略以及本次大会的主旨报告,对新一年推动完善肉瘤诊治提出了新的方针和展望。

\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蔡建强教授

论道:MDT多学科会诊,协助制定最合理治疗方案

“从传统单一学科门诊模式过渡到MDT多学科会诊模式,能有效减少患者在各个门诊徘徊的时间,缩短从就医到接受治疗的时长, 在肿瘤防治中有重要价值。”蔡建强教授以“MDT在肉瘤综合治疗中的作用与价值”为题,跟与会者分享了“多学科会诊”的医疗模式对改进肿瘤患者治疗方案、改善生存预后的积极意义。多学科会诊(MDT),是内科、外科、影像、病理等各科教授就疑难患者的病情开展集体讨论分析,从而制定一套兼顾现有医疗资源、患者经济条件、身体状况的最合理治疗方案。蔡建强教授如是说。

\
北京积水潭医院的牛晓辉教授

发展:做好临床转化,开发更有效的肿瘤靶向药物

“医学领域开展的科学研究发展迅速,下一步是做好临床转化,开发更有效的肿瘤靶向药物,造福更多肿瘤患者。”北京积水潭医院的牛晓辉教授介绍了“地舒单抗的基础与临床研发历程”,讲解了影响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RANK/OPG-RANKL”通路,以及地舒单抗在该通路上发挥的抗肿瘤作用。地舒单抗是一款抗RANKL抗体,2019年获批在中国上市,适应症为骨巨细胞瘤(不可手术切除或者手术切除可能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成人和骨骼发育成熟的青少年患者)。两项全球关键临床试验数据显示,地舒单抗能够给骨巨细胞瘤患者带来临床获益。牛教授的讲解使与会者对相关药物的研发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沈靖南教授

呼吁:改善预后的同时,要对骨转移给予更充分的关注

“特别是脊柱骨盆转移带来压迫疼痛、骨质缺失等,对患者生活质量有较大影响,而骨转移的确诊需要多个学科共同合作。因此,MDT多学科会诊在‘快速、准确定位骨转移,对转移病灶进行评估和治疗’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沈靖南教授为大家讲解了“脊柱骨盆转移癌MDT治疗优势”。化学药物治疗、放射治疗、手术等治疗方式,在延长肿瘤患者生存时间的同时,也带来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肿瘤的骨转移。沈教授呼吁各科临床医师,在改善肿瘤患者预后的同时,要对骨转移给予更充分的关注。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郭卫教授

精进:每一次外科手术改进,对患者生活质量都有积极影响

外科手术切除,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骨盆部位的肿瘤手术,对患者的腰髂部稳定、术后行走能力的恢复,有重要影响。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郭卫教授,介绍了“骨盆环肿瘤外科治疗的进步-中国的贡献”。郭卫教授通过成功的临床手术病例,详细讲解了目前中国外科治疗取得的进步:建立更精细的外科分区,改进手术入路,评估好术中术后出血情况,重建下肢功能,减少并发症等。每一次外科手术的改进,对缩短术后恢复时间、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都有积极影响。

相关阅读:

\

2020中国肿瘤学大会肉瘤分会会场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大师讲坛”和“各学组学术与发展汇报”。第一部分“大师讲坛”,由来自辽宁省肿瘤医院的张晓晶教授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张星教授担任主持。第二部分“各学组学术与发展汇报”,由来自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的毕新宇教授和北京积水潭医院的徐海荣教授担任主持。来自全国骨与软组织肉瘤领域的100余位名家、学者汇聚一堂,对相关领域的前沿进展、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现场座无虚席,线上同步观看达一万人次。

\

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目前专委会设立多个学组,包括:软组织肉瘤学组、创新与转化学组、放化疗学组、骨盆学组、黑色素瘤学组、基础研究与转化学组、脊柱学组、四肢学组、影像学组、肿瘤微创治疗学组、转移癌学组、病理学组等12个学组,分别由张晓晶教授、屠重棋教授、张星教授、郭征教授、刘巍峰教授、华莹奇教授、汤小东教授、董扬教授、王植教授、徐绍年教授、邵增务教授和王坚教授进行学组工作总结与汇报。肉瘤专委会设立多个学组,涵盖内科、外科、病理影像等多个学科,更好地推动了肉瘤的多学科综合诊治。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