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三五期间,在北京市科委和科技部科技攻关项目支持下,我们做了一个全国34家单位的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学的研究。结果发现,我国成人病毒性肺炎在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占到27.5%–39.2%。这一比例很高,远超出我们以前的想象。”2020年12月26日,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曹彬教授在《中华医学杂志》创刊105周年纪念会暨卫生与健康学术研讨会上说到。
社区获得性肺炎是什么
社区获得性肺炎是在院外由细菌、病毒、衣原体和支原体等多种微生物所引起的。主要临床症状是发热、咳嗽、伴或不伴咳痰和胸疼。
随着对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学研究的深入,打破了以往认为病毒引起的社区获得性肺炎仅见于儿童的旧观点,我国成人病毒性肺炎比例其实并不低,需要引起重视。研究病毒性肺炎对于我国目前新冠疫情防控有着重要意义,旨在从社会环境的角度出发,科学地防护新冠病毒传染。
曹彬指出,“在2016年制定《中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指南》中,基于我们的研究,将病毒性肺炎作为一个独立章节写进去了,这在国际上是首次,而且指南列出了三种常见肺炎临床特点的比较表格,内容很详细:一是典型的细菌性肺炎;二是支原体、病原体等引起的肺炎,三是病毒性肺炎。”
结合《指南》,做出对新冠肺炎的正确判断
谈到病毒性肺炎研究和《中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指南》的现实意义时,曹彬结合自己在武汉疫情初期的亲身经历说到“去年12月31号,卫健委临床专家组到了武汉之后,立即奔赴金银潭医院,和当地的专家组一起查房,武汉专家组各位大夫对我说:曹大夫,我们考虑这批不明原因肺炎病人是病毒性肺炎。”
当时病原学并不清楚,我问大家为什么这么有把握?大家回答说:曹大夫,这些病例完全符合《指南》中病毒性肺炎的特点:白细胞正常,淋巴细胞减少,肺部CT双肺弥漫性毛玻璃影,抗菌素治疗无效,部分病例有“家庭聚集发病”的特点。后来随着对武汉流行病学调查以及病原学研究,佐证了病毒性肺炎这一结论的正确性。这体现了病毒性肺炎研究的科学意义:指导临床一线的战疫工作,为广大医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责编:李宣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