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九成患者对骨关节缺乏了解;23%的患者认为膝关节疼是衰老现象,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即便是确诊的骨关节患者中,没有定期复诊习惯的比例高达73%……
10月12日是第24个世界关节炎日,由平安好医生和迈蓝制药支持的聚焦骨关节健康现状与诊疗习惯研究报告——《以患者为中心—骨关节健康管理洞察新解》发布。
该《报告》汇集了当前骨关节炎的流行病学数据、诊疗指南,还纳入了线上问诊平台的大数据,全面呈现了中国骨关节炎全人群发病现状和未满足疾病管理需求,并提出了“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骨关节炎全病程管理” 模式及方向。
骨关节炎是全球60岁以上人群中最常见的疾病, 2017年中国骨关节炎患者总人数已达6120万人。《报告》揭示,患者自觉关节不适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首发时间集中在40-54岁,在45-49岁开始出现明显上升,45岁以下年龄段也有近两成关节不适发生率。
致病原因除年龄、性别等因素外,职业影响和不良生活习惯也是骨关节炎的重要诱因。《报告》指出,过度或不足的运动、久站或久坐的工作习惯都易诱发骨关节炎。骨关节炎会累及全身各个负重关节,其中膝骨关节不适最为常见,颈椎和腰椎紧随其后。
随着疾病进展,患者常伴有关节疼痛、酸胀、骨摩擦音、僵直畸形和功能障碍等症状,不仅严重妨碍了患者生活,还对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据《报告》披露,高达94%的患者认为关节疼痛是严重或中度健康问题,50%的骨关节炎患者表示自己长期处于“极度焦虑”的心理状态,25%的骨关节炎患者时常感到“挫折感”。
作为退行性疾病,骨关节炎进展相对缓慢,其危害不会给患者带来突发、致命的影响,极具隐匿性。对患者而言,即便就医,诊疗态度也不够积极,治疗依从性不强。《报告》透露,23%患者对疾病诊疗态度较为消极,认为这是“衰老过程”的自然现象,而并未采取任何措施以减少关节不适。在65岁以上的人群中,选择“认命”而放弃治疗的患者比例进一步上升到近40%。正因如此,在有过就医经历的骨关节患者中,没有定期复诊习惯的患者比例高达73%。
对于治疗方式,多数中重度患者拖延到病情较重时才开始寻找干预措施,且优先考虑运动、按摩等基础性治疗,对药物、手术等治疗方式认知度还不高。对此,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任翁习生教授表示:“骨关节炎这一慢性疾病管理重点在于早诊早治,及早干预,采用阶梯化、个性化的治疗策略。构建基础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循序渐进的全病程管理意识,引导处于不同阶段的患者根据疾病进展情况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方式,应当成为当前骨关节健康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关节科主任林剑浩教授也指出:“鉴于骨关节疾病不可逆特质,患者自我管理至关重要。对于早、中期骨关节炎患者,在保持适当体重、调整生活方式,科学的运动治疗是骨关节炎全程疾病管理的核心手段之一,针对性及个性化的运动治疗手段可有效帮助患者达到减轻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等目的。”
此外,针对骨关节炎的药物治疗,《报告》也强调要采用个体化的治疗策略,不仅应对症下药,更应对人下药。疼痛症状明显的可予以非甾体类抗炎药以缓解疼痛。关节肿胀,处于急性期的患者在疾病教育、运动治疗的基础上,可根据患者病情酌情予以关节腔内注射少量激素以缓解症状,但需注意关节腔内注射1年内不得超过4次,同时需要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感染。此外,结晶型硫酸氨基葡萄糖等软骨保护剂可长期使用,缓解疼痛,修复软骨,延缓疾病进展。
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任翁习生教授强调,在健康中国战略的引领下,健康骨骼专项行动正在多方推动下逐步变为现实。然而,骨关节炎应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一同纳入国家慢病管理中长期规划,推动以患者为中心的全程疾病管理势在必行。
为此,《报告》提出了防治骨关节炎的“三全”策略,即通过强化全社会科普工作提高国民认知、倡导全民积极参与和推广骨关节炎防控、构建关节疾病阶梯化治疗的全流程管理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