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慢病 > 疾病快讯 > 正文

中国首份《类风湿关节炎发展报告》发布

2020-07-14 09:44:03来源:健康时报网|分享|扫描到手机
阅读提要:“几十年来我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水平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但由于类风湿关节炎主要呈现患病多、病程长、中重度患者多以及并存疾病多的‘四多‘特征,这些都为类风湿关节炎的防治与改善远期预后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仍存在疾病认知度低、诊疗不规范普遍、专业从业人员缺口大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曾小峰教授表示。

“几十年来我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水平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但由于类风湿关节炎主要呈现患病多、病程长、中重度患者多以及并存疾病多的‘四多‘特征,这些都为类风湿关节炎的防治与改善远期预后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仍存在疾病认知度低、诊疗不规范普遍、专业从业人员缺口大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曾小峰教授表示。

\
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曾小峰教授

7月11日,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与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发起并编撰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发展报告》发布,由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曾小峰教授和田新平教授执笔,是目前中国类风湿关节炎(RA)领域首份全面展现了RA最新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征、诊治现状,学科资源与发展现状以及对学科未来展望的发展报告。

重在早诊早治,疾病认识程度低仍为“短板”

R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高致残性自身免疫疾病,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不死的癌症”。发展报告指出,RA的预后与病程、关节破坏情况和启动抗风湿药物治疗的时机密切相关。

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阻断或延缓关节结构破坏、阻止关节发生畸形与残疾、改善预后的根本措施,可避免或显著减慢多达90%患者的关节损伤进展,从而预防不可逆的残疾的发生,控制RA的最佳“治疗机会窗”为发病后的1年之内。

田新平教授指出,目前我国仍存在风湿免疫病专业知识普及程度低的问题。根据CREDIT数据显示,我国RA患者从出现症状到确诊的时间间隔平均为2.1年。

患者达标率不足三成,规范及达标治疗有待加强贯彻

由于RA病情错综复杂,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因而临床上还缺乏特异的治疗措施,目前仍以药物治疗为主。

但发展报告显示,目前在我国RA常用治疗药物的使用率远低于国际水平,尤其是以托法替布为代表的创新口服小分子靶向药物JAK酶抑制剂的使用率仅为0.7%。不仅如此,药物不规范使用问题也较为突出,如药物使用疗程不足或同一种药物长疗程、大剂量等不规范使用问题比较突出,RA的规范治疗有待加强。

同时,RA的达标治疗也有待贯彻。曾小峰教授解释说:“达标治疗是目前RA临床治疗的核心策略,其要求通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在3-6个月内使患者达到病情缓解,并且应密切随访,根据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但根据2019年12月CREDIT的数据,我国RA患者的达标率仅为28.65%,且近半数患者治疗1年仍未达标。“提示目前绝大多数临床医生和患者尚未形成RA达标治疗理念,在临床实践中亦未贯彻达标治疗的原则。”

但根据来自CREDIT的数据,未达标的患者经过1年的严密监测与积极调整治疗方案,1年后RA患者的达标率可以提高到67.07%。“这一方面说明在我国贯彻达标治疗确能提高RA患者的达标率,改善患者的预后,同时也充分说明,在我国实行RA的达标治疗是可行的。”田新平教授表示。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