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5年08月03日> 总第1237期 > 07 > 新闻内容
留心面试中的“近因效应”
河南省精神病医院康复科 刘麦仙
发布时间:2015年08月03日  查看次数:  
  近因效应:指人们在识记一系列事物时,通常对末尾部分的记忆优于中间部分的现象。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A. S. Lochins)做过一项实验,分别向两组被试者介绍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对甲组先介绍这个人的外倾特点,然后介绍内倾特点;对乙组则相反,先介绍内倾特点,后介绍外倾特点。洛钦斯在向两组被试者介绍完第一部分后,会插入其它不相干的事,之后再介绍第二部分。实验结果表明,两组被试者,都对第二部分材料留下的印象深刻,表明近因效应明显。
  在交往中,我们对他人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近因效应也称为“新颖效应”。
  近因效应产生的原因在于前面的信息在记忆中逐渐模糊,从而使近期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更清晰,因此最后的印象往往最强烈,可以冲淡在此之前产生的各种因素。如一个朋友总让你生气,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就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
  面试中常显现近因效应,如在面试过程中,主考官告诉应聘者“你已回答了我们所提出的问题,评委觉得不怎么样,你对此怎么看?”
  其实,这种设置是考官想借此来考察一下应聘者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如果回答得精彩,大可弥补此前的缺憾;如果回答得不好,可能会由于这关键性试题而前功尽弃。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