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5年07月27日> 总第1235期 > 07 > 新闻内容
与人交往小心“晕轮效应”
健康时报驻河北省第六人民医院特约记者 赵向辉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27日  查看次数: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最早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比如,若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反之亦然。

  恋爱时,因为小伙子帅,就感觉他一切都好,喜欢姑娘的温柔,也以为她一切都是好的,这就是晕轮效应在作怪。就是说,刚开始喜欢上一个人时,其实只是喜欢上了对方表现出的某一个优点,经过晕轮效应的扩大,从而觉得对方身上全是优点。

  在职场上,有时晕轮效应也会发挥积极作用,比如一个人积极肯干,其他人就会忽略他的一些缺点。但总体来说,晕轮效应弊大于利,因为容易让人以偏概全,判断失误,对工作产生负面影响。

  尤其在做出可能对其他人造成重要影响的评价时,一定要防止出现晕轮效应,如果只把某方面甚至与评价内容无关的某一方面看得过重,用某个特性去推断其他特性,势必会造成“一好百好,一差百差”的误区。尤其在被评价者对评价者表现特别友好或特别不友好的情况下,晕轮效应最容易发生。

  因此,在人际交往时,应该做到以下四点:保持理性,告诫自己不要被晕轮效应迷惑,特别是对有突出优点或缺点的人;看不惯某个人时,先理智地检讨一下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是否受到晕轮效应影响;不要过早地对别人做出评价,尽可能进行多方面的交往,促进相互间的深入了解;不要过分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相信自己一定会获得认可和理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