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8年04月10日> 总第1496期 > 10 > 新闻内容
跛了,可能跟脚没关系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 倪 兵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10日  查看次数:  

  间歇性跛行的最常见病因有三个:

  血管性:走不过100米,下肢易发凉

  血管性间歇性跛行主要因为下肢动脉硬化,血管腔狭窄造成。狭窄程度往往在中重度。下肢保持安静时血液供应勉强平衡,开始走路后,由于下肢对血液需求量上升,而下肢血管无法供应更多血液,下肢缺血缺氧造成疼痛,因而患者不得不停下休息,减少下肢需氧量来减轻症状。这种血管性跛行患者每次步行距离较短,一般也就几十米至一百米,疼痛症状明显,可能会出现下肢发凉。

  腰椎管狭窄:歇5到10分钟又能走

  腰椎管狭窄造成的间歇性跛行,主要是由于走行在腰椎管内的神经缺血造成。

  走动后,神经充血,外加神经随着步行在紧箍周围略微上下移动后肿胀,受压后出现下肢麻木、沉重、酸胀、抬不起来的症状,疼痛往往不明显。休息5分钟至10分钟后能继续走路,步行几百米后又出现症状。

  这类患者骑车一般不受太大影响,大小便功能正常。

  脊髓病变:下肢僵硬、无力,步态不稳

  脊髓病变造成的间歇性跛行,主要是颈段、胸段脊髓受到突出的颈椎间盘、肿瘤或增厚骨化的后纵韧带压迫损伤所致。

  由于下肢运动和感觉神经都要经过颈部和胸部,脊髓病变造成下肢僵硬、无力、步态不协调,感觉减退、辨距不良、走路发飘,严重的患者可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胸部紧束感,患者有勒了马甲的感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