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7年03月10日> 总第1391期 > 07 > 新闻内容
频繁跳槽就像怕上幼儿园
国际认证EAP专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曾 磊
发布时间:2017年03月10日  查看次数:  
  国际认证EAP专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曾 磊
不久之前,我收到了一封邮件,一位曾经听过我的讲座的同学,毕业后,在一个企业里工作了一段时间,目前正在苦恼是不是要辞掉当前的这份工作……
初入职场,他发现现实的职业生涯和之前的期待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差距。比如,他所从事的工作都是一些既琐碎又无聊的辅助性工作,并没有那种让自己能有成就感的“大项目”;“前辈”似乎对自己并不怎么友好,除了在工作上吆来喝去,有事没事挑挑毛病之外,基本上没有跟自己有过更多的交流;不仅基本薪酬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连平时晚上加班加点和周末忙前忙后都没给加班工资。
面对诸多的无奈,他已经做出了离职的打算,但在一次与老同学的交流当中,他发现身边不少一同走出校门的同窗好友似乎都跟自己处在了一个极为相似的境遇,似乎没有几个人处在比自己更好的状态之下……
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被当成问题提出来的往往不是真正关键的内容,更多的只是容易被我们捕捉到的表象,所掩盖的是我们内心当中客观存在但不容易被发现的内在诉求。对于离开校园进入职场的群体当中极易出现的“厌班症”来说,与其把它描述成一种结论性的“问题”或者“症状”,倒不如理解为一个职业生涯发展过程当中必然经历的“过程”——每个人都会经历,只不过时间长短和影响程度会因人而异。
或许我们还能够回想起自己或者其他的孩子在第一次离开家长的陪伴去上幼儿园的情景。为什么幼儿园的孩子并不是每一天都哭着找家长,而是慢慢地(或者很快地)习惯了幼儿园的生活模式,甚至在周末还会想着下周遇到xx小朋友一起玩什么游戏?如果从焦点解决心理教练的视角来看,即便“哭闹”是一种常态,那么总是会有不哭不闹的“例外”存在,而我们要关注的就是为什么会有例外的存在?如何通过我们力所能及的努力让“例外”更多一些?
其实当我们处在“厌班症”的尴尬阶段时,与其换一个外在的环境试图通过从头再来,还不如在一个环境当中踏踏实实发掘和运用好自己本身就具有的资源和能力,这跟打牌其实是一个道理——总是抱怨手气不好的人其实问题在于牌艺不精,真正的高手关注的是如何把已经攥到手里的牌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