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专家:徐苓,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分会名誉主委、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教授、主任医师
“这-2.5是啥意思啊?”在2015钙尔奇“骨动中国——关爱骨健康中国行”北京站暨收官仪式现场,只见一位看起来还很年轻的女士正焦急地询问。
原来,这位女士刚过35岁,在参加现场免费骨测时,查得的值只有-2.5。“刚才专家说了,这骨密度值低于-2.5可就是骨质疏松了,我这还怎么指望老了以后做个硬朗的中国大妈呀?”这位女士的话,逗乐了周围的人。不过细想想,中国大妈,到底该如何“硬”起我们的骨头呢?
注意:骨骼健康35岁是个拐点
骨密度检测是个参考值,不过对于35岁的人来说,-2.5确实低了,建议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测。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分会名誉主委、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教授、主任医师徐苓解释道,35岁起骨骼健康出现拐点,骨量开始流失,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人群占比大幅提升,35岁以后的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人群为35岁前的3倍以上。再加上年轻人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包括吸烟、嗜酒、过多的咖啡因摄入,以及不运动、少运动都会加速骨量流失。
虽然我们说35岁是骨骼健康拐点,但不希望大家把焦点都只投到这里来。“预防骨质疏松其实是一生都要做的事情,我们还是胎儿的时候就要补钙,那时全靠妈妈,妈妈缺钙胎儿就不好。”徐苓介绍,我们只有在二三十岁之前,做好骨骼健康的积累,做好补钙,攒一个很好的高峰,老了以后才经得起流失。如果你在青春期就比别人低了,等到老了以后,骨密度就会比别人更低,生活质量就很容易受到影响。
提防:90%的骨折跟摔跤有关系
要做“硬”骨头的中国大妈,我们要做两手准备。
一手要补钙,做好骨头健康的积累;另一手,我们还是要防骨折。“因为90%的骨折都是跟摔跤有关系的。你不摔跤,不骨折,生活质量还可以,你可以走路,可以自理,如果骨折了就瘫在那儿了。”徐苓介绍,老年人首要的还是平时注意不要摔跤,怎么做?时刻提醒自己:不能摔跤!
除了提醒自己不能摔跤外,就是要做好补钙了。“因为你只要骨骼强度不下降,肯定不骨折。”徐苓接着说了一个老年人补钙的普遍问题,就是在缺钙的时候才补充,觉得情况有所好转就停止补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