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抗行为源于超限效应
北京安定医院儿科 戚艳杰
名词解释:超限效应 由于刺激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现象。起源是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时,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捐款;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较常见,很多家长都反映:让孩子去干什么什么事,和孩子说了无数次,就像跟“木头”说话似的,当没听见;或者孩子犯了错,父母多次对同一件事做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反感讨厌,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类似的情况让大多数家长感到苦恼。
在家庭教育中,应避免超限效应。教育过程中注意不能超过限度,即把握言语的“有效性”,这样,才能使孩子的厌烦心理、逆反心理降低。同理,在与他人交往中也是同样的道理。
加入社团有助提升自尊心
据美国心理科学中心网站报道,加拿大高等研究所、美国堪萨斯大学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研究者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期刊-综合》上的一项研究发现,与拥有一大群朋友的人相比,加入拥有大量成员的社会团体或俱乐部的人其自尊程度较高。
研究团队从英国、中国和澳大利亚选取了一群学龄儿童、老年人和原先无家可归的人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后发现,对国家、社区、政治或学生身份拥有强烈认同感的人对生活的满意度较高,抑郁症的发病率较低。无论参与者的个人背景如何,如果他们属于一个或更多个团体,就会表现出较高程度的自尊心,而拥有很多朋友但并不属于任何社会团体的人则不会因为朋友数量的增多而提升自尊心。王子龙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