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阅读:3月30日是世界双相障碍日,是为了纪念著名画家梵高以他的生日而设立,梵高去世后被诊断出可能患有双相情感障碍。今年中国活动主题是:很高兴走近你。
“双相情感障碍确诊平均需10年,约60%左右初次被误诊为抑郁症,15~19岁最为高发,自杀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0倍!”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分会副会长、双相及相关障碍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深圳康宁医院院长刘铁榜教授一开口便用一组数据概括了双相情感障碍的典型特征,“我做了大半辈子的双相障碍的研究和临床,这个病相比抑郁症知晓度太低了,其实患双相情感障碍的人不少,如梵高、海明威、林肯等都是双相患者。”
15~19岁为高发期 双相障碍是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大多是兴奋躁狂过度后,情绪持续低落。据临床统计发现,双相障碍首发会以抑郁为主,往往一至数次抑郁发作后再出现躁狂或轻躁狂发作。躁狂发作时,患者会出现情感高涨、言语增多、思维奔放、活动增多等症状。而抑郁发作时,会表现出持续的焦虑悲伤、思维缓慢、精力下降,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细心观察,双相障碍的人更容易换居住的城市,他们爱搬家、爱跳槽、爱换男女朋友,甚至多次离婚。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双相障碍的发病率约为1%~2%,最高可达5%。双相障碍相较于抑郁症,发病年龄更早,一般在25岁前,抑郁症中年更多见,双相一般起病较急,病程3~6个月,而抑郁症起病缓慢一些,病程也长一些为3~12个月,双相比抑郁症更容易复发。
双相治疗心境稳定最重要 双相障碍和抑郁症治疗也不一样。北京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党委书记王向群教授介绍,双相障碍治疗需要注重“三大原则”:综合原则,长期原则,以及患者与家属共同参与原则。综合原则是指采取多重手段,如精神药物、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和危机干预等措施,综合运用以提高疗效和改善依从性;长期原则是指患者需要遵从医嘱长期治疗,实现与病共存,提高生活质量;患者与家属共同参与原则,即鼓励家人参与患者的治疗过程,帮助患者提高依从性,减少复发。
双相情感障碍是持续终生的疾病,但只要治疗好了,症状控制住了,就能正常生活。药物治疗(包括心境稳定剂、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仍是目前治疗的主要方法,而心境稳定剂(如丙戊酸)是国际公认的主要治疗药物,是从急性期到巩固和维持期的主要选择,并以长效、低副作用的特性成为长程治疗双相障碍的一线药物。若长期只用治疗抑郁症的药物,治疗效果会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