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有位患者家属咨询,她24岁的儿子三年前被诊断精神分裂症,住院治疗后痊愈出院了,一直坚持吃药,现在就是有点反应慢、懒、睡眠时间长等。令家人苦恼的是每当鼓励他带着症状去生活、学习并找力所能及的工作时,他就说自己脑残了,什么也做不成,蜗居家中无所事事直到现在。家属问我,这是否就是严重的“精神残疾”?
精神残疾的帽子不能贸然戴上,家属要注意这一点,因为这顶帽子不但不利于患者的康复,还会使患者丧失生活的信心。
所谓精神残疾是指各类精神障碍持续一年以上未痊愈,存在认知、情感和行为障碍,影响日常生活和活动参与的状况。从家属的反馈来看,这位患者没有涉及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主要是反应慢、行动迟缓、乏力困倦、生活懒散等,如果确实是精神分裂症的话,说明急性期的治疗目标基本上达到了。
因此,对于目前患者的状态,首先要考虑是否有抗精神病药物所引起的副作用,若是药物引起的困倦乏力过于明显,则需进一步评价换药的风险和获益,考虑换药。
还要考虑患者是否存在抑郁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悲观绝望、食欲减退、早醒等,如果存在严重抑郁,有可能会在抗精神病药物的基础上加用抗抑郁药物。
另外患者出现这样的反应,可能也有社会心理因素,如觉得自己再回到社会上比不上别人;因为病耻感不愿与熟人打交道;也有可能习惯了依赖家人不愿主动承担责任等。如果是这些因素导致的,心理治疗和康复训练就是主要治疗手段。
精神疾病的治疗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但无论是哪种情况,多给予患者支持和鼓励,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和社交活动,都会有益于患者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