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水穴 ”在哪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就在我们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照海穴则在我们内踝尖下方的凹陷处;
三阴交在内踝尖上直上3寸,约4指幅宽,寻找时需要我们并拢四手指从内踝尖向上测量,按压有一骨头处为胫骨,此穴位于胫骨后缘靠近骨边凹陷处。
冬季皮肤尤其干燥,大家想尽各种办法去滋润皮肤。陕西省中医医院脑病科主任韩祖成提示,人身上有三个“补水”穴,伺候好它们仨,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三个‘补水’穴是太溪穴、照海穴和三阴交穴(如右图),其实就是中医里面是最常用的补阴的穴位。”韩祖成说。坚持按摩这三个穴位可以帮助全身的气血和经水通畅,滋阴润燥,达到天然补水的作用。
太溪穴名意指肾经水液在此形成较宽较大的溪水,按揉太溪穴可激发肾经原气,起到润养全身经络的作用。照海穴是肾经经水大量蒸发的地方,按揉这个穴可防止“水分”丢失,增强“补水”效果。三阴交是脾经要穴,因肝、脾、肾三条阴经经脉在此交会而得名,按揉此穴可调整三经经气,同时调动三经气血运行。
按揉的时间根据个人空闲而定,没有特定的限制,按揉时力度要均匀,以所按穴位发酸、发胀、发困为度。每次每穴3~5分钟,每天可按揉1~3次;推荐按揉时间是下午5~7点。一定要坚持做才有效。
韩祖成提示,按摩时要注意保持身心放松, 思想集中,尤其要心平气和,别紧张;取穴要准确,找准穴位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用力要得当,因为过小起不到应有的刺激作用,过大易产生疲劳,损伤皮肤。为了加强疗效,防止皮肤破损,在按摩的时候可选用一定的药物作润滑剂,如滑石粉、香油、按摩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