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1年02月10日> 总第801期 > 06 > 新闻内容
春寒要防“冻冻病”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周宁人 付安荣 IC供图
发布时间:2011年02月10日  查看次数:  

  春寒料峭,江苏省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骆丹教授介绍,一种比较像冻疮的寒冷性多形红斑也“青睐”上了很多人。她提醒广大市民,冷天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耳鼻及手等局部保暖,预防“冻冻病”。
  少戴单层皮手套
  骆主任说,冻疮是由于低温寒冷引起的局限性损害,“寒”和“湿”是两大主要诱因,因为气候原因,南方人更容易患冻疮。冻疮也多由于运动不足、局部潮湿、局部皮肤受压、气温寒暖突变等因素而发。手足肢端比较胖嫩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肉手”相对较易发生。
  应对有妙招:轻轻揉擦皮肤,至微热为止,以促进血液循环,消除微循环障碍,达到“流通血脉”的目的。
  有病史者注意不要过多接触冷水。尽量避免经常戴那种所谓正合尺寸的单层五指皮手套,因为在皮肤与手套之间没有多少空间进行“热气循环”,所以要穿戴宽大舒适、最好是不分五指的手套鞋袜,以利于保暖。
  忽冷忽热要不得
  白领们上下班不是自驾车就是坐地铁,办公室里也终日开着空调。有了这样的条件,时尚的人就会喜欢穿短裙、丝袜和薄羽绒外套。而实际上,即使长期待在温暖的办公环境里,一旦遇到忽冷忽热的环境,手、脸的小血管也会收缩,发生寒冷性多形红斑。它的症状和冻疮有点相像,表现为面颊、耳朵、四肢末端、臀部两侧,出现水肿性丘疹,严重时可发生糜烂。
  应对有妙招:要注意局部保暖。戴好口罩、手套、帽子、围巾等;鞋子应穿得暖暖的,但不宜过紧。最重要的是多运动,增强皮肤的血液循环及耐寒能力。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在工作场所准备两套衣服,外出时可以提前换上,做到有备无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