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秋季学期的到来,学生们重返校园,集体生活的恢复加上温差变化大,流感、疱疹性咽峡炎、新冠等传染病风险逐渐上升。“从本院去年的数据看,有1/3相关就诊患儿存在叠加感染的情况,今年也应提前注意防范。”福建省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杨运刚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介绍。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杨运刚
秋冬季常见传染病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为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有流感、疱疹性咽峡炎、腺病毒感染、新冠病毒感染、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支原体肺炎等;第二类是肠道传染病,有手足口病、诺如病毒感染等。
部分传染病在临床症状上有差异,但也存在相似之处,完全通过临床症状鉴别存在一定难度。比如,流感主要表现为全身症状较重,如高热、头痛、头晕及全身乏力。腺病毒感染则同样伴有高热,但全身乏力和肌肉酸痛的症状相对较轻,更多表现为结膜充血、喉咙痛、扁桃体渗透性改变及肺部病变,易被误诊为化脓性扁桃体炎。而支原体感染则多发于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主要症状为发热和咳嗽,肺部听诊不一定有明显异常。为进一步准确诊断,杨运刚强调病原学检查的重要性。“目前,临床上可通过鼻咽拭子进行多种病原体的核酸检测,为早期诊断提供了有力支持。”
针对一些家长反映鼻咽拭子检测可能出现多种病原体阳性的情况,杨运刚解释,这种情况需要结合孩子的临床症状及相关检查进行综合分析以明确是否是混合感染。通常如果孩子有相关临床症状,结合核酸检测阳性表示当前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应对秋季传染病,不仅要做好个人卫生、佩戴好口罩,杨运刚还建议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健康状况,按时完成流感疫苗等常规疫苗接种,提高免疫力。“尤其5岁以下的孩子,肥胖的孩子,还有一些有基础疾病的孩子,容易出现重症,需要家长格外注意。”此外,学校应加强晨检和午检,及时发现并隔离传染病患者,同时做好校园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工作;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学校。(王圆)
(责编:王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