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专家:
王亮,北京同仁医院血液科主任、主任医师
淋巴瘤虽然高发,是我国发病率前十的肿瘤之一,但并非“不治之症”,而是目前缓解率、治愈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
揪出四大“症结”,进一步提高患者生存率
“近年来,我国淋巴瘤诊疗逐步规范化,患者生存率获得了较大提升。但5年生存率跟欧美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北京同仁医院血液科主任王亮教授表示,《柳叶刀》2018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淋巴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约为38.3%,欧美发达国家可以达到69%。
王亮教授分析称,这其中可能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部分新药上市仍有滞后。“很多新药是在国外做的研究,研究成果一出就可以上市,但药品在国内的上市仍相对较慢,虽然当前我国审批已经大大提速,但有些还是会延后一年多上市。”
二是医保费用的问题。国内很多创新药物虽然获批了,但价格较高、医保纳入有延后性,使部分患者用上药的时间较长。
三是在诊断精细化的程度还有待提升。淋巴瘤有100多个亚型,除了需要结合B超、CT、核磁等影像学检查,还需进行血液化验、病理检查、基因检测等,以明确淋巴瘤的组织学分型和分子分型。“这是淋巴瘤诊疗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王亮教授说,“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目前至少有7种遗传亚型被确认,只有诊断精准了,才能有的放矢进行治疗。”
四是城乡差距大,规范化诊疗需进一步普及。我国整体淋巴瘤5年生存率不如欧美国家的另一个原因,是我国中小城市和农村的淋巴瘤规范化诊疗普及程度低。“在北京各大医院,淋巴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大概能到60%左右,基本跟发达国家持平。但是因为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等原因叠加,我国平均5年生存率仅有38%左右。”王亮教授表示,“受各种条件限制,有些治疗方案在基层医院做不了,他们所采用的治疗手段和药物可能还是10年甚至20年之前的水平。如果患者前期没有采用标准的治疗,非常容易走向复发难治耐药的阶段,导致后续治疗难度比较大。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不断更新诊疗指南,并进行全国范围内规范化培训,以此推动不同区域诊疗的同质化、均衡化发展。”
创新药涌现、MDT多学科诊疗、全程化管理,使更多患者生存获益
淋巴瘤过去的治疗多采用放疗、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现在增加了免疫治疗、免疫靶向治疗、小分子药物、单克隆抗体、CAR-T细胞治疗等,越来越多创新药获批上市,使得淋巴瘤的治愈率不断被提升。
不同药物在不同类型淋巴瘤的治疗中各有亮点。“比如,PD-1单抗的出现,使更多患者可以实现长期生存。PD-1使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NK/T细胞淋巴瘤存活率较既往有大幅度提升。早期NK/T细胞淋巴瘤5年生存率可达85%,晚期NK/T细胞淋巴瘤通过积极的化疗、靶向治疗、PD-1单抗维持治疗等方案也可以使5年生存率达到50%-60%。”王亮教授介绍,“在治疗霍奇金淋巴瘤方面,既往相关研究已经证实,无论是单药PD-1单抗治疗,还是PD-1单抗联合传统的化疗方案,都能够为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带来可喜的治疗效果。”
双抗类药物、CAR-T细胞疗法在淋巴瘤治疗中也大放异彩。以CD3×CD20为代表的双抗类药物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总有效率超过60%。
“一个淋巴瘤患者在外科手术活检经病理科确诊后,来血液科进行免疫化疗,然后可能还需要到放疗科放疗,后续甚至还需要到康复科进行康复,如果各个部门之间没有协调好的话,患者就会像热锅上的蚂蚁到处乱跑,不知道下一步该去哪里。”王亮教授表示,“多学科诊疗(MDT)团队相当于给患者提供了一个绿色通道,有利于治疗方案的执行,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和生存期。”
全程化管理也有赖于分级诊疗的管理模式。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与全国多家医院共同成立了血液专科医联体,整合医疗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落实分级诊疗,为血液病患者解决就医困难。王亮教授介绍,“在医联体中,淋巴瘤患者在上级医院进行诊断,制定方案后再回输到下级医院治疗、随访,这样就构成了标准诊疗体系,全方位帮助患者进行疾病管理,提高生存率。”
(运营:孙宝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