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健康中国论坛记者 刘玫妍 梁缘)“中国癌症发病高危因素主要归纳为5类(23种),且男女主要致癌因素不同。男性第一致癌因素是主动吸烟,女性则是水果摄入量低。”2020年1月9日,在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联合主办的第十二届健康中国论坛,美年大健康支持的公众健康平行论坛上,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癌症早诊早治办公室主任陈万青介绍。
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癌症早诊早治办公室主任陈万青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赫捷院士和陈万青教授曾在《柳叶刀·全球健康》发表研究,从行为、饮食、代谢、环境和感染5个方面分析了23种癌症可控危险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在20岁及以上成人中,每年有103.6万人死于23种致癌因素引起的各种癌症,占全部20岁及以上癌症死亡人数的45.2%。换句话说,只要防控好这23种致癌因素,中国每年超过100万人可避免死于癌症。
陈主任提到,虽然有23种致癌因素,但是男女主要致癌因素又有明显不同。男性第一位的致癌因素均为吸烟,其次为乙肝病毒感染、水果摄入不足、饮酒和PM2.5暴露。女性第一位的致癌因素是水果摄入量低,也就是水果没吃够。研究显示,水果低摄入量与原发部位在口腔、咽、喉、肺癌、支气管、气管的肿瘤密切相关。此外,乙肝病毒感染、主动吸烟、体重超重和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也是女性的主要致癌因素。
筛查是目前提高癌症生存率最有效的手段,陈万青表示,癌症高风险人群需要接受癌症筛查,进行防癌体检。目前公认的有效癌症筛查方法主要有:低剂量螺旋CT筛查能降低肺癌死亡率;肠镜筛查降低结直肠癌死亡率;乳腺X线摄影联合超声筛查降低乳腺癌死亡率;内镜筛查可降低食管癌和大肠癌死亡率;人乳头病毒DNA检测可降低宫颈癌死亡率。
相关阅读:我国最常见的23种致癌因素
1. 行为因素(4种):吸烟、二手烟、饮酒、缺乏锻炼。
2. 饮食因素(7种):水果摄入低、蔬菜摄入低、膳食纤维和钙摄入不足;红肉、深加工肉类和盐渍食品食用过多。
3. 代谢因素(2种):体重超重、糖尿病。
4. 环境因素(2种):PM2.5污染、紫外线辐射。
5. 感染因素(8种):幽门螺杆菌、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人类疱疹病毒(EB病毒)、人乳头瘤病毒(HPV)、华支睾吸虫、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