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聚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 正文

陆林院士:大疫后要高度关注精神心理问题

2020-05-26 18:33:15来源:健康时报网|分享|扫描到手机
阅读提要:“虽然我国目前已经进入常态化新冠疫情防控阶段,但疫情对人心理的负面影响才开始显现”,陆林院士告诉健康时报记者,最新的一项涵盖5万多人的调查显示,疫情期间约有三分之一的公众存在不同程度的情绪反应,其中前线工作人员、慢性病患者等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更是令人堪忧。

(健康时报记者 林敬)待疫情的“潮水”退去,心理的“抗疫”逐渐进入主战场。在举国上下都在欢迎英雄凯旋之际,5月15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联络组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悄然到达武汉!

\

“虽然我国目前已经进入常态化新冠疫情防控阶段,但疫情对人心理的负面影响才开始显现”,陆林院士告诉健康时报记者,最新的一项涵盖5万多人的调查显示,疫情期间约有三分之一的公众存在不同程度的情绪反应,其中前线工作人员、慢性病患者等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更是令人堪忧。新冠肺炎康复者、隔离者、丧亲家庭也是需要关注的高风险人群,尤其是孤寡老人,因为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差,更容易产生心理创伤,甚至可能出现“死亡牵连”,内心产生 “我要跟着他一起走”的渴望。

《柳叶刀-精神病学》上的一篇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称,从长期来看,SARS和MERS幸存者在出院后的几个月和几年中面临罹患精神心理疾病的风险,如抑郁、焦虑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虽然目前尚没有关于COVID-19患者上述相应精神心理疾病发生的可用数据,但医学界应该意识到,在疫情大流行之后,这些常见精神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可能很高。

然而,由于我国的精神卫生资源较为有限,国家财政投入相对较少,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率较低等原因,我国目前的精神卫生体系尚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心理服务需求。而他此行马不停蹄地下社区、去医院、看患者、做访谈的目的,就是要为建立一套国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做准备。

“在调研中,一位社区工作人员告诉我,有位69岁的老人,老伴与39岁的女儿都因感染新冠肺炎去逝,女儿还留下了两个孩子,一个9岁一个4岁。老人去领骨灰时,泣不成声;在重症监护病房,医护人员介绍一位痊愈患者出院时,苦苦哀求医护人员在他脖子上挂个氧气袋,他担心一出院会因憋闷而窒息”,陆林院士说,大型灾难后,受创伤事件影响的人群患“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风险达到10%,而在重灾区,例如武汉,这个数值可能会达到20%以上。如果不及早干预、持续救助,发生精神心理问题的人数将不断增加。

\

陆林院士一行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调研

疫情烈性传染期,全国四万多位医护工作者支援武汉,他们的心理问题同样需要受到关注。一项涉及2285名医护人员的研究发现,一半以上的人有精神心理问题,46.0%的人有焦虑症状,28.8%的人有睡眠障碍。而另一项调查表明,医护人员抑郁症和自杀的发生率,要比普通民众高数倍。陆林院士认为,社会不仅是在抗疫之时,才给予医护人员支持与尊重,关心与理解需要全面持续地进行。

但这些需要进行心理疏导的群体,往往不会主动进行心理咨询。

“疫后康复和心理疏导是社会综合性问题,如何动员和整合社会力量;心理疏导服务应该同时纳入治愈患者的家属;在康复门诊中提供多学科的康复服务,精神心理专业人员纳入团队之中;确保在医疗保险计划中涵盖精神心理健康状况,并加强人力建设以在社区中提供优质的精神心理和社会护理服务等都在我们拟定的国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之列。”陆林院士介绍,目前迫切的建议是心理帮扶尽快走进社区,把主动求医变为送心理援助上门,识别需要心理干预的人群,给予他们专业的治疗。

(运营:韦川南)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