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时报记者尹薇孔天骄)最近一起母亲预备捐肝救子却发现孩子不是亲生的新闻牵动大众的心。据报道,江西省九江市许女士的儿子因为因腹部疼痛查出肝癌晚期并伴门静脉癌栓,情况严重必须进行肝移植。而当身体健康的许女士准备捐赠自己的部分肝脏供移植之时,却因为血型检测不符,继而经过亲子鉴定,发现孩子并非亲生,疑似孩子出生时在医院抱错。据最新报道,目前两对母子已经相见,当年婴儿抱错事件仍在调查中。
但人们不禁关注,许女士儿子28岁,为何已经到达肝癌晚期,肝脏移植包括亲属捐肝又需要符合什么样的条件呢?据一直抚养肝癌儿子的母亲许女士所说,为了治疗儿子的肝癌,他们特地去上海找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樊嘉院士领衔的肝肿瘤外科获取治疗方案。该科副主任、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副所长史颖弘对健康时报记者表示,肝移植是救治肝癌的一种重要手段。“如果确定需要肝移植,那么由父母等有遗传血缘关系的直系亲属提供可移植的肝源效果更好。这是有临床科研数据证实的。”
究其原因,史颖弘介绍,首先是兼容性更高。“虽然肝脏属于免疫特惠器官,相对于肾、肺等其他移植更容易成活,但来自三代以内直系亲属捐献的肝脏由于有基因学优势,更加兼容,需要使用的抗排斥药物等更少,所以亲体供肝移植以后,存活确实更好。”
其次,亲体移植更利于手术时机选择。如果不是亲体移植,那么根据法律,就需要等待中国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来匹配捐赠的器官。也就意味着,什么时候有肝源,什么时候就得手术。而亲体供肝,因为来源确定,可以根据病情、身体和治疗状态选择手术时机,而且当时从家人身上取下的肝源同步移植,无需经历路途跋涉,冷缺血时间很短,也有利于减少药物等方式的干扰,效果更优。
而且一般亲属供给的肝脏移植只需要血型匹配即可,DNA检测及HLA配型不是必须。这次许女士做了DNA检测也是因为父母血型和孩子不匹配,追加了亲子方面的认定(许女士和爱人均为A型,孩子却为AB型,遗传学上几乎不可能出现)。但亲体供肝认定也很严格,必须三代以内的直系亲属。
许女士告诉健康时报记者,在去中山医院就诊时,樊嘉院士也告诉这对母子,之前南昌二附院目前的治疗方法是正确的,在那边治疗三到四个疗程后,可再去中山医院复诊。
此外,从疾病的角度,在“割肝救子发现换错人生”这件事中,多个媒体采访时提到了许女士孩子亲生母亲此刻也罹患肝癌,那么肝癌是遗传的吗?
其实,遗传的不是肝癌,但很有可能是乙肝。因此在许女士其他家人都健康的前提下,孩子却自小就得了乙型肝炎,原因很有可能来自生产过程中感染了来自生母的乙肝病毒。如能早点阻断病毒复制,或者尽早规范治疗,或可避免向肝癌进展。
对此史颖弘表示,这个案例确实让人感觉有点遗憾,中国是乙肝大国,但通过疫苗注射、母婴阻断等手段,已经可以避免遗传或乙肝加剧,也希望更加重视乙肝的规范治疗和诊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