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聚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 正文

“记者去武汉俩月,妈妈瘦了11斤”,健康时报武汉一线记者回家了

2020-04-26 17:08:02来源:健康时报网|分享|扫描到手机
阅读提要:4月25日,按照中央指导组和人民日报统一部署,人民日报前方报道组从武汉站乘高铁返京。报道组成员,健康时报武汉前线记者赵安平、张赫与大部队一起返京。

昔我往矣,雨雪霏霏;今我来兮,杨柳依依。4月25日,按照中央指导组和人民日报统一部署,人民日报前方报道组从武汉站乘高铁返京。报道组成员,健康时报武汉前线记者赵安平、张赫与大部队一起返京。从2月14日至4月25日,二人在武汉疫情一线奋战了整整71天。

\
​4月25日,健康时报武汉一线记者赵安平(右)、张赫奋战71天后,与人民日报报道团一起返京,抵达北京西客站,并根据人民日报统一按排,进行为期14天的集中隔离。健康时报记者 牛宏超摄
\

4月25日,健康时报记者赵安平(右)、张赫在武汉站,准备返回北京。环球时报记者崔萌摄

疫情爆发快速响应

71天报道总阅读量4.055亿人次

新冠疫情爆发后,健康时报迅速响应,全员、全时、全程、全力,投入抗疫报道中。经多方争取协调,派出两位记者作为人民日报前方报道团成员,奔赴武汉一线。他们在前线,顶风冒雪,连续作战,写报道、做直播、探社区、访专家、找问题、促解决,交出了一份充实的成绩单。

2月14日深夜达到武汉,第二天武汉大雪,冷风刺骨,两位记者及时赶到还没完全竣工,就已经被征用为定点医院的泰康同济医院,还有四个小时,第一批新冠肺炎患者就要入驻。记者及时拍摄了病房场景,并请有关医护人员介绍了新冠肺炎病房的情况。这个视频仅在快手平台,两个小时不到就2400多万的观看量。

到场才算进场,到达方为抵达。武汉抗疫全球瞩目,焦急的网友想第一时间看到武汉的真实情况,全媒体报道,视频优先,这也是健康时报武汉前线报道组最早确定的报道原则。

从2月14日到4月25日,健康时报武汉前线二人组生产的直播、小视频、文字传播产品总观看阅读量达到4.055亿人次,其中短视频产品58个,全网总播放量2.14亿次。《人民名医》“战役·最前线”专家直播访谈25场,总播放量7200万人次;手机流动现场直播16场,总观看950万人次;文字稿件41篇,总浏览量1.1亿人次。

\
2月14日,在雨雪霏霏中,健康时报员工为赴武汉前线记者赵安平、张赫送行。摄

深入方舱医院

有直播,也有深入思考和探讨

健康时报前方报道,抓住了自身的健康医疗专业属性和创刊二十年来积累的专家资源优势,以视频直播为先导,以权威专家为依托,“踏对点、找对人、问对题”认真把握时度效,与受众一起入场,专业后台、通俗解读,及时把武汉前线围绕大救治发生的重要信息传播出去。

方舱医院是这次武汉大会战中的中国首创,为解决应收尽收、应治尽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健康时报前方报道组记者张赫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带着几百份最新一期《健康时报》,深入到方舱医院内部4个多小时,与医生护士患者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及时捕捉到方舱医院不但医护建立党支部,患者也组建党支部,发挥支部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带头作用,协助医护清理垃圾,整洁环境,帮助年老患者等等,基于这一重要信息,张赫与人民日报记者合作采写反映方舱医院患者建立党组织的通讯《“这个时候更要牢记我是党员”》,在人民日报一版报眼位置推出。

\
健康时报记者张赫在武昌方舱医院向患者发放健康时报。人民日报记者张武军摄

同时,报道组联系采访北大医学部著名人文学者王一方教授,围绕方舱医院进行哲学和社会学的解读,经过深入采访完成的《方舱,一个理想国的构建》,对方舱医院现象进行了深度挖掘和探讨。文章刊发的那一天,正是武汉方舱医院全面关舱的日子,为方舱医院做了一个及时的总结性报道。

在方舱关舱、救治工作开始收尾的时候,健康时报前线记者及时联系沟通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中央指导组医疗救治组焦雅辉同志,在3月20日早上九点,她送完一支凯旋的医疗队后,赶回驻地,接受了健康时报的直播访谈《新冠肺炎大救治:中国医疗的闭卷大考》,一个小时后,又匆匆赶往机场,为另一支医疗队送行。

在访谈中,焦雅辉系统介绍了武汉大会战中,国家卫健委如何协调指挥全国医疗援鄂。344支医疗队,42322名队员,在国家卫建委的具体直接指挥调度下,根据前方需要,做到了精准匹配,迅速集结,按时到位,及时上岗救治。对来到武汉的医疗队,也严格要求,建立联合医务处、感控和专家组,对医疗物资,建立兵站,集中统一管理调度调配,一切紧张有序,有条不紊。对焦雅辉的访谈,让公众了解到规模空前的武汉大会战的后台是如何高效科学运作的。一个小时访谈中,观众的留言1.7万余条,对这次的救治工作给与充分的肯定和赞扬。

\
健康时报记者赵安平专访武汉火神山医院院长张思兵,健康时报记者张赫摄

武汉大救治关键时期

采访援鄂专家,回应公众疑惑

在武汉大救治最关键的时候,健康时报前方记者及时直播访谈了援鄂医疗队重症、呼吸和感染方面的大专家,回应社会关切解答公众疑惑,一起碰撞火花,启迪思维。

在对北京协和医院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长,著名感染科专家李太生教授的直播中,围绕如何避免轻症转为重症、及时发现生理指标上的蛛丝马迹、提前采取措施跑到疾病变化的前头等进行了讨论,当期、当时在线观看523万多人。

援鄂重症专家、北京大学医学部重症学系主任安友仲教授,在直播访谈中,就规范化治疗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阐释了大道至简抗重症中的道与术,健康时报后期又做了纸媒的二度传播。

中医药在这次武汉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前方记者及时联系到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中医内科专家、国家中医药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仝小林,在直播访谈中,谈到了仝小林大年除夕夜冒雨赶到武汉,安顿下来就下楼到室外散步一个多小时,感受武汉的湿寒,当天晚上就寝前,打开窗户,继续体会湿寒。第二天一大早赶到金银潭医院进入红区和发热门诊诊治患者,连夜起草中医药治疗的方案。后又指挥了在武昌区进行的中医药进社区抗疫的系统工作。武汉抗疫一号中药方也成为抗疫名方。

2月25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长、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副主任罗凤鸣在接受健康时报前方记者直播访谈中,欣慰地说,武汉的“至暗时刻”已经过去,现在人员、物资充沛,已经摸索出一套有效的方法,我们有信心救治好更多的患者,能打赢这场保卫战,给了大家很大的信心。

4月8日,是武汉解封的日子,健康时报前线记者预感到这也是全国抗击疫情新阶段的开始,于是在4月7日武汉解封的前一天下午,围绕复工复产后如何在新常态下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邀请到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局长、副局长、处长、副处长和两名资深疾控专家,进行了一个半小时的直播访谈,向公众充分阐释了疾控工作的“三四五”模式,号召全社会支持疾控工作,大家一起行动起来,科学防控,群防群控,就能够做到对疫情发现一起扑灭一起,不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

健康时报记者还对万众瞩目的雷神山和火神山医院两位院长做了访谈报道,对雷神山的效率和火神山的严格科学管理进行了深入探讨。

武汉前线报道经历

是一次人生洗礼

健康时报创刊20年来,深耕医疗健康领域,坚持科学、理性又充满温情的报道方式,形成了权威、可信、深入浅出的报道风格,建立起记者、医者和读者的铁三角信任关系。经过十二届健康中国年度论坛、三届国家名医评选等高质量活动,聚集了中国最优质的医疗人力资源。在这次抗疫报道中,这些资源,发挥出独一无二的支持和支撑作用。

武汉大会战期间,健康时报前方记者,举起手机,冲在最前列,加入到现场直播的大军中,及时报道了新冠重症患者出院,新冠肾移植患者出院等现场新闻,给公众极大的信心。武汉协和医院31名重症患者出院时,一位出院病友把能记住的医护名字写在自己手心上,大声念出来,说在病房你们穿着防护服,我看不清你们的长相,但我一辈子都会记住你们的名字。

健康时报前方记者在武汉大会战期间,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珍惜难得的前线报道机会,有六天每天做两场直播。对在大会战中发现的问题,本着推动解决问题的初衷,健康时报前线记者都进行真实客观负责的报道,张赫采写的《武汉医院新冠肺炎医疗垃圾处理压力大》,反映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医疗垃圾积压问题,报道推出第二天,积压垃圾即被全部清理。

\
健康时报记者张赫在武汉新冠肺炎医疗垃圾调查现场。环球时报记者崔萌摄

武汉前线的报道经历,对记者也是一次人生的洗礼。

4月13日晚上到4月14号凌晨,健康时报记者张赫在雷神山关门前的最后一天的最后一个ICU待了一整夜,身上写着“张赫,健康时报”。

雷神山最后一晚的ICU,特别安静,四个医护人员分别守着四个患者,张赫也在病房里,看着两个月前还一床难求的医院,如今病床都空了,器械都摞起来,心里感慨万千。看着医护人员叫着患者爷爷,给患者导尿,吸痰,听得见呼吸机的响声,也听得见患者和医生的呼吸。

张赫陪着最后几个医护一起出病房,一起消杀。那天她们的防护服上写着,最后一晚,坚守到最后。出来后,张赫在那个第二天变网红的医疗队手绘壁画的走廊里转了很久,把每一幅画都拍了下来,也拍到了ICU里医护人员要带给去世患者家属的遗物,老人的手机和随身物品,感觉悲痛又震撼,后来这最后一班的医护对张赫说,谢谢健康时报,谢谢记者,这是她们在ICU工作的几个月,第一次有人这么陪着她们,也让她们第一次感觉,这最后一晚不孤单。

\
2月14日,在风雪中,健康时报员工欢送健康时报记者张赫赴武汉前线报道。摄

此次人民日报前方报道组的记者多为九零后的年轻人,而有着标志性白发年过五旬的赵安平副总编则是年纪最大的一位。2003年,他曾参与过非典疫情报道,2008年,深度参加了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报道。虽已不复年轻时的体力体魄,面对这次突发的新冠疫情,他还像当年一样冲在了最前面。

临行前,赵安平跟自己84岁的老母亲道别时,说是要去外地封闭培训。等他离开后,老母亲跟保姆说,我估计是去武汉了,你们也别说我知道,他说去培训,就是去培训吧,不然又担心我的身体。但老人家要保姆天天通报武汉的疫情数字。每两三天跟儿子视频一次,也不问在哪里,话不多,就是仔细看看。

作为人民日报前方报道组为数不多的女记者,张赫去武汉也是主动请缨的。除夕夜刚和家人吃了顿热乎的年夜饭,大年初一凌晨她就从老家飞回了工作地北京,为去武汉做准备。当天她在朋友圈写道:问我是不是真买票了以后,弟弟就哭了,然后全家人都哭了。但是所有人都没说一句不想让我走的话。

谈及家人,张赫说:“我当时没跟父母商量请示,其实是自己决定后通知的家人。父母当时都支持我的决定。到武汉的这两个月,妈妈瘦了11斤了,爸爸说每次我在前线直播,妈妈只要听见我的声音,看见我的镜头就哭,全家人都很担心。我想说,谢谢你们,我爱你们。”

4月25日,健康时报武汉前方记者赵安平、张赫在武汉检测核酸阴性后,与人民日报前方采访团一起回到北京。开始了为期十四天集中隔离的日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综合 董颖钰执笔)

(运营:孙宝光)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