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聚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 正文

收到总书记回信的援鄂医疗队:疫情什么时候结束我们什么时候撤离

2020-03-25 10:47:22来源:健康时报网|分享|扫描到手机
阅读提要:收到总书记回信的援鄂医疗队队员:疫情什么时候结束,我们什么时候撤离

\
习近平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李超然)“给总书记写信原本只是想表达我们‘90后’青年党员在抗疫一线不怕困难的决心,但没想到总书记真的给我们回信了!”收到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已经几天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疼痛科护士叶红菊还是难掩自己的激动和兴奋。

\

作为第三批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的队员,叶红菊自2月7日到达武汉后,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一个多月;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分管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专门用于收治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这意味着,作为国家医疗队他们有可能最后一批离开武汉。

“疫情什么时候结束,我们什么时候撤离。”叶红菊说,在给总书记的信中,他们就明确表示,要站好最后一班岗。

最遗憾的24岁年轻女孩:她曾说想念苹果、可乐的味道

到了武汉以后,叶红菊养成了定期在朋友圈“报平安”的习惯。“一切平安,状态依旧!”这是她最常提到的一句话。

为了救更多的病人,叶红菊说, “最开始给我们规定的工作时间是四个小时,但是等到交接班时我们又觉得,再多坚持一两个小时也完全没有问题,有时需要做一些高感染风险的操作,大家都是争着抢着做。”

有时也会有令人难过的消息传来。有个年轻女孩,叶红菊每每回忆起都充满了遗憾:“那个患者才24岁,因白血病做了骨髓移植,刚准备从血液科病房出院结果又感染了新冠肺炎,住进了我们院区,有一天她对我说饭菜‘太苦’,想念苹果和可乐的味道,我答应她下次值班就给她带一些,可是她病情进展太快,当我再次值班的时候,她已经戴上了呼吸机,没多久便过世了,我给她准备的可乐和水果始终没能吃到。”

这个遗憾叶红菊一直记在心里,忍不住为年轻生命的逝去而惋惜,但是当面对下一个病人时,她要学会消化这种目睹患者离世的难过和无力,并告诉自己“下一个患者我们一定能治好”。

印象最深的70岁奶奶:从整日按呼叫器到治愈出院

“新冠肺炎患者的心理压力挺大的,很多人都比较焦虑和恐惧。”叶红菊回忆,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的治愈经历。

\
叶红菊在为病人做护理

这位老奶奶合并有糖尿病,刚入院的时候非常焦虑、紧张,按呼叫器的频率都比其他人高出很多。“我记得经常是我们刚从病房出来,她就又按了呼叫器,她很在意自己的生命体征和各项指标,整日盯着监护仪不放,但凡发现数值有波动,就立刻按铃叫我们,然后不停地问我们这个指标是不是有问题。”叶红菊回忆,这种无休止的紧张让老奶奶夜不能寐,而且医护人员发现,她的病情比起入院时也在渐渐加重。

叶红菊和同事们关注到了这个情况,于是便格外重视她的心理疏导和安抚工作。“我们会嘱咐隔壁床的病友,让他们主动和老奶奶聊聊天,分散一下注意力,每次交接班我们也会有两个护士到床旁跟奶奶聊天,握着她的手和她聊聊家常,这能够带给她安全感。我们内分泌科的护士也特意去找奶奶,耐心细致地为她分析血糖情况,有时我们还会教她做通气训练。”叶红菊说。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老奶奶的的情绪开始明显好转,不再频繁地按呼叫器,不再整天跟各项指标“过不去”,跟护士们聊天的话题也从“我的病怎么样了”换成了“今天吃得不错”等家常话题,随之,病情也开始明显好转,很快脱离了监护仪,再没多久出院了!

“这个患者的治愈经历我觉得很欣慰,情绪真是一剂良药。患者病情最严重的时候需要高流量吸氧,无法活动,我曾以为她很难出院,但是看到在我们的努力下,她的病不断好转,还是很有成就感的!”叶红菊说。

在病房里,叶红菊要做基础护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配合医生完成相关检测和治疗,还要时刻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针对突发情况给出及时应对。除此之外,疼痛科出身的她有时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对一些患者给予指导。

“有些肺炎病人会合并一些疼痛问题,比如有位患者有痛风病史,我可以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为他做一些疼痛药物使用方面的指导,也会及时评估病人疼痛评分的变化,然后跟医生沟通是否需要调整用药。”叶红菊说。

最欣慰的时刻:从背后响起的一声“叶红菊,加油!”
 

对于叶红菊自己来说,“被患者需要”是来到这里最欣慰的时候。
 

“我们刚接手病房的时候,每次交接班后,我都习惯性地到每个患者床旁观察一下情况,然后跟他们聊聊天,还会握起拳头跟他们说一句“加油!”患者也会回应我一句加油。”叶红菊回忆,有一天她护理完一个病人,正准备开门走出病房的那一刻,背后忽然响起了一声“叶红菊!加油!”。

叶红菊愣在了原地,手附在门把上久久没动,心里“咯噔”一下:“他怎么会知道我的名字呢?”随后她想起,在自己的防护服前后贴着一张标签,上面写着北医三院和她的名字。

“刚刚接触没有几天,病人就能记住我的名字,还会直接喊我的名字让我加油,这就是对我最大的肯定了啊!”叶红菊对那一幕始终念念不忘,患者又何尝不是让她奋斗的动力呢?
 

又有一天,病房来了一位有脑梗病史的老先生,右侧肢体活动障碍、言语不清。叶红菊走到他床边,想了解一下患者的肌力,测试完成后,叶红菊示意患者可以收回右手了,这位老先生却突然用健康的左手作支撑,颤抖着右手,双手合十在空中摇晃,望着她泪流不止。

叶红菊赶紧接过老先生的手,问他是不是不舒服。老先生特别费力地吐出两个字:“谢谢。”

叶红菊强忍着让自己没有哭出来。随后到了鼻饲时间,叶红菊给老先生从胃管喂完营养液和水后,注射器前端的水蹭到了她的手套上,这位老先生立刻抽了张纸巾,给她擦手。

“我知道,他是担心我的手会被污染。”叶红菊心头又是一酸,赶忙握着他的手,说了声“谢谢,加油”后快速转身离开病房。“我不能再多呆一秒,否则一定会眼泪决堤。真希望为他再多做些。”

叶红菊现在最期待的,是等最后一位患者出院,她可以安心的回到家乡,她相信这一天,总会到来了。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