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聚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 正文

入院十多天核酸检测阴性的高度疑似患者咋办?这家医院这样做

2020-03-10 23:25:13来源:健康时报网|分享|扫描到手机
阅读提要:“医生诊断的过程,也是对新型冠状病毒不断研究、认识和作斗争的过程。在有一些症状支撑的情况下,我们还是要很严谨,不能放过1%的概率。”曾红科如是说。

这是73岁的张伯(化名)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感染科重症病房接受治疗的第12天。

因为他具有疑似新冠肺炎的发热症状和肺部特征,合并其他疾病,多次核酸检测又为阴性,谨慎起见,医院还是让他在隔离的重症病房接受治疗。

“病人插管的时候会出现反射,因为有异物进入气管,一般都会咳嗽,飞沫可以喷溅很远。医护人员进行面对面插管、纤支镜等操作,即使面对的是疑似病人,都必须采用最高级别的防护。”广东省人民医院ICU副主任医师温妙云说,目前感染科重症病房收治的都是疑似危重症病人。

在新冠肺炎诊治链条中,疑难病例的救治和确诊,对医生同样是很大的考验。

该院ICU主任曾红科是省医党委委员,他对于疑似病例的确诊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到目前为止核酸检测还是一个金标准,但是采集过程和种种因素可能导致病毒量不够、检测结果假阴性。在大海里抓不到鱼,不能武断地说这片大海没有鱼。就是有1%的概率,我们都不要漏诊。”

/var/folders/t8/rttzhtj55hs_kmwxxwr5cnpc0000gn/T/com.microsoft.Word/WebArchiveCopyPasteTempFiles/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给病人做纤支镜有一定的感染风险,需要最高级别的防护

广东省人民医院在这次迎战疫情的战斗中,ICU精锐分两批共派出10人支援湖北前线。留在本部的ICU人任务同样艰巨,每天面对的都是危重症的生死救治,疫情下疑似病人的危重症救治更是不容有失。

广东省人民医院作为第一批定点收治医院之一,发热门诊和ICU等科室已经做好了严密的防护准备。温妙云在年廿九接到一名自称湖北回来、呼吸急促的发热病人。

\

医生护送病人上机做CT

“从流行病学史和症状上看,他高度疑似。当时病人血氧一下子跌得很低,我们把他送到隔离病区重症病房,赶紧上高流量氧疗仪。”温妙云说,科室很多医护人员都是80、90后,没有经历过非典这样的传染病疫情救治,但是在争分夺秒的救治中,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救人,穿着里外三层的防护服展开救治。经过救治之后,病人的血氧上来了,就能暂时脱离危险。

医生忙完之后里面的衣服都湿透了,才感觉到原来戴着口罩这么闷,全神贯注救人的时候却毫不觉察。这位病人第二天核酸确诊,转到统一收治的定点医院接受下一步治疗。

确诊重症病例转到广医附一院,轻症转到市八医院;排除疑似就转到普通ICU。这个关卡的判断非常关键,否则会延误新冠肺炎患者的诊治,或者让“漏网之鱼”进入到非隔离病房、带来风险。收治病人的医生就要做好“把关人”。

广东省人民医院接收的大部分病例都在短期内通过核酸检测或者症状排除的办法判定是否确诊,但是也有少部分的疑难病例,需要专家会诊来帮助判定。

非常时期有非常机制,针对新冠肺炎的收治工作,广东省人民医院建立了以感染科牵头的多学科联动机制。这天上午,曾红科召集呼吸科、影像科等科室的骨干,对包括张伯在内的两个疑难病例进行会诊。病人入院十多天来核酸检测是阴性,但是血象显示白细胞低、CT显示病毒性肺炎,经过周密的讨论,专家还是建议病人继续在感染科重症病房接受治疗。

“医生诊断的过程,也是对新型冠状病毒不断研究、认识和作斗争的过程。在有一些症状支撑的情况下,我们还是要很严谨,不能放过1%的概率。”曾红科如是说。

别看曾红科在会诊的时候眉头微皱,一副严肃的样子,等他穿上防护装备、戴上面罩走进疑似病例的重症病房,就是一副很“轻松”的样子,是病人们的“氧气筒”。因为病人们见到他,隔着口罩都能感受到他的“元气满满”。

“今天感觉怎么样啊?”“继续配合好治疗,不担心。”“不怕它,才能战胜它。”曾红科是一名经历过非典的老党员,在传染病危重症救治上很有经验,病人信赖他。在专业的救治以外,他也常常能以自己正能量的精神状态,给病人“精神治疗”。

92年出生的欧啟添2018年毕业之后就一直在ICU工作,现在也在隔离病区参与救治。他接到的第一个病人已经插管上了呼吸机,需要做查体和一些有创的操作:“说实话一开始会心里有点没底,因为没有实操经验。”

“非典的经验告诉我,只要防护得当,医生就是安全的。一个人防护得严严实实,陌生的体验难免会觉得恐慌,当大家站在一起,就会有并肩作战的感觉,就不会怕了。”曾红科对年轻人们给予精神上的力量。有经验的老护长李冬欣给每一位上阵的人做好感染控制的细致工作,解除后顾之忧,欧啟添和小伙伴们放心地冲在一线。

与病人面对面插管、纤支镜吸痰、静脉穿刺、采集咽拭子,广东省人民医院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已经适应了在严密的防护装备保护下,娴熟地进行这些高风险的操作,为病人做好治疗。(杨洋 刘树强 郝黎 张蓝溪/文)

本文来源: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南方杂志”,已获转载授权。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