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聚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 正文

危机面前没有赢家,人类跟野生动物都是受害者

2020-02-11 20:53:28来源:健康时报网|分享|扫描到手机
阅读提要:为阻断可能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疫情暴发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发布公告,至全国疫情解除期间,严禁任何形式的野生动物交易活动。

(健康时报记者 王月明)疫情当前,追本溯源,“病毒从哪来”成了人们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根据至今发表的研究报告,学界普遍认定蝙蝠是新型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

为阻断可能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疫情暴发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发布公告,至全国疫情解除期间,严禁任何形式的野生动物交易活动。

“野生动物”不仅指自然状态下的野生动物,还包括人工繁育的除家畜家禽之外的所有动物。例如,自然生境中的梅花鹿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猎捕会受到法律严惩。但由于人工繁育技术成熟,在一些地方,人工养殖梅花鹿已成为作为药用、食材等的新产业。

人工养殖的野生动物安全不安全?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科学顾问孙全辉博士表示,明确反对商业利用野生动物,禁食只是治标,只有全面禁止商业繁育才是治本,否则就是换汤不换药,相关问题今后还会层出不穷。

从疫病防控的角度,打破自然规律,增加与野生动物的接触,势必会加速病毒的扩散和传播,让人类社会更不安全。危机面前没有赢家,人类跟野生动物都是受害者。

疫情可以看作是大自然对人类的警示。疫情已经让我们损失惨重,难道还不吸取教训?野生动物产业如何负担得起生命的损失、社会的损失,国家的损失?野生动物产业的获利者终归是少数,而危机来临国家、社会、我们每一个人却要为之买单。

人类大规模养殖利用野生动物的历史不过几十年,科学研究显示,家禽和家畜之所以被驯化是历史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被驯化的畜禽有一些共同特点,例如多为草食性或杂食性,生长较快,集群生活,经常出现在早期人类聚居地附近,性情相对温顺易于接近等。参考这些条件,现存的野生动物即便可以被人工饲养和养殖,不大可能再被驯化。当然,有人会说,可以使用现代生物学技术改造野生动物啊,这是另外一个问题,涉及到生物伦理,需要更加谨慎。

因此,对于野生动物利用,我认为,如果是出于保护目的,最好仅限于公益范畴,例如,拯救极度濒危的物种(这也不应该当作常规手段,保护栖息地、减少野外生存威胁才是野生动物保护的根本。保育手段往往是不得已而为之,费时费力而效果却难以保证)、科学研究、公众教育(动物园的动物)等方面。受到贸易和需求的持续威胁,当前野生动物的整体生存状况并不乐观,继续允许以逐利为目的商业利用只能加剧危机,削弱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已有的保护努力。

纵观利用实践,往往也是弊大于利:利用增加市场对野生动物的需求,刺激野外偷猎,严重伤害和虐待动物;商业利用还误导公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的理解和认知,加大执法的难度,增加管理的成本,当然还包括人畜共患病防控的巨大挑战。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