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8年08月17日> 总第1531期 > 07 > 新闻内容
爱发朋友圈的人易忘事
健康时报记者 毛圆圆 实习记者 王晶依
发布时间:2018年08月17日  查看次数:  

  不管是哪个年龄段的人都喜欢随时将自己的心情、经历以照片或文字的形式分享到朋友圈。但是,你有没有发现,当你在几个月、一年之后想起了这些事情,再去翻朋友圈时,记忆却变得模糊不清。

  “‘记忆’其实就是神经细胞之间的连结形态,储存或抛掉某些信息则是由大脑中的海马区来处理。海马体主要负责学习和记忆,像是计算机的内存,将几周内或几个月内的记忆鲜明暂留以便快速存取”,河南省精神病医院郭东梅介绍。

  但是为什么社交媒体会让我们失忆呢?关键在于人们的记忆惰性。

  当我们知道有其他的东西会帮我们记着的时候,大脑记住的东西会更少。当你想依赖网络备忘的时候,记忆就会产生惰性,不去积极、主动地记忆,自然大脑记住的东西就会更少。

  其次,是人们的注意力转移推波助澜。当你不断地拍照、精心地修图,绞尽脑汁地为图配文,得意地分享到朋友圈,当下的感受早已被这些刻意的行为打断,取而代之的是满心欢喜的等着大家的点赞。这样的过程转移了你的注意,让你更关注于照片和朋友圈内他人的反馈,而不是当下逝去就不再有的珍贵瞬间,从而渐渐丧失了感受当下的能力,甚至改变了你对于这段经历的记忆,记忆存储里,只有自己最理想的样子。

  而且人们的记忆选择作用也不容小觑。人们总是对能引起强烈好奇和浓厚兴趣的信息,或具有强烈情绪色彩及对其意义重大的事情记忆深刻。相比于当时的情景,你更关注的是分享朋友圈的过程及他人的反馈,所以被发布在朋友圈内的照片和故事你更容易回忆起来,而和这段记忆相连的其他回忆却容易被遗忘。

  那么,这意味着我们要关闭朋友圈吗?答案是否定的。

  “对抗社交媒体带来的副作用,只需要在拍照之余,留出三分钟认真体会当下的感受。”郭东梅说。在发完朋友圈后,回到当下用心来记忆那一瞬间的美好。尽管拍照和发动态会把我们从当下的场景里拎出来,破坏我们的记忆和感受力,但是,重新回到当下,相信记忆会给真实的自己留一席之地。

  同样的,用写日记的方式来记录真实的感受和真正值得珍惜的事情也是一种好方法。用日记记录过的事情,同样也会印象更深刻。世界每一秒都在变化,人们的心境也会因经历的事情而转变,有时想法如火花转瞬即逝,古话讲“好脑子不如烂笔头”,所以需要用笔记录下来,记忆才会烙印心中。

  为了加深记忆还需要经常回忆。正如你在发完动态之后,一遍遍地回去看朋友们的反馈,不断的重复观看让发送的内容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一样,当下的情景也需要经常回忆才能不被遗忘。

  虽然“遗忘”是进化过程中产生的非常精细机制,人类记忆的遗忘或多或少不可避免,但是只要用心就能抓住许多值得回忆的瞬间。

  相关阅读

  不易察觉的手机上瘾

  随处可见的“低头族”,已经不仅仅是用手机刷微博、发微信、玩游戏了,有些人甚至离开了手机就陷入不安、紧张和焦虑。他们或是已经患上了“手机依赖症”。

  “手机依赖症”又称“手机瘾”,是指一些人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一种痴迷状态。手机上瘾者中不少人对生活失去兴趣,整个人变得懒散、消沉,现实生活中不善与人沟通,甚至遇到事情更愿意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

  手机上瘾更易纠正,关键是自己要意识到这是个心理问题和并增强自身的控制力。首先,要把它当成是一个工具来看,而不是一种精神依赖品。有意识地把手机放到一边,需要用到手机的时候,才去拿手机。摘编自健康时报总第1463期7版《离开手机就失控?》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