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医院老年医学中心 孙倩倩
老年人常因患病,需要长时间卧床,在室内活动而不能单独外出。
长久以来,卧床被作为许多疾病和手术后的治疗手段。1940年时,研究就发现,术后卧床并无明显优势。没有证据支持卧床的治疗价值,将卧床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无效。
不仅如此,不管一个人由于治疗或被忽视而卧床,身体的各个系统都将会遭受损伤。由于老年人储备能力的降低,即使偶尔短暂的卧床也可能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
老年人长期卧床会产生许多并发症,如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炎、尿路感染、平衡功能下降、心脏病发作、骨质疏松、便秘等。此外,还会影响老人的心脏、呼吸功能;使老人社交活动受限,产生孤独感、丧失感,出现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和认知功能障碍,进一步促进老人卧床,形成恶性循环。
除却对老人自身的影响,还需社会和家庭投入许多金钱、时间和精力。随着卧床时间的延长,各种负担随之增加,老人对此感到惧怕。
为啥有些老人要卧床?
要说“老人不卧床”似乎也并不实际,否则为啥某些三甲医院常年病床供不应求?
有些疾病确实需要老人卧床,比如 脑卒中、帕金森病、骨折、残疾、糖尿病、重症类风湿疾病、重症精神病和老年性痴呆等。
还有一些患有急慢性老年疾患的老人,常常需要输液、吸氧,身上的各种管道(如输液管、导尿管、氧导管)往往限制了他们的活动。除了自身的原因,还有许多病人的活动不知不觉地被限制,因为护士认为,让病人卧床是医生的医嘱或者为常规措施。
疾病之外,还有衰老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理能力下降是不可避免的,特别移动转体功能受限后,其无力外出,以室内活动为主,使活动量减少。其他因素还包括用药、跌倒、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
记好!这些措施能减少卧床
除非绝对需要,应避免要求患者卧床休息。有自主行走困难或跌倒风险显著的患者可能需要监护。所以,没有一种疾病需要老年人绝对卧床。
那么,怎么做才能减少卧床呢?
改变体位:急重症病后、术后,如病情允许应尽早变平卧、半坐卧位为坐位,从早期开始,每日数次抬起床头,如果生命体征无变化,逐渐增大抬高床头的角度并延长坐位时间,能使病人的视野成为立体空间,帮助老年病人坐起并活动,便于与他人交流,减少孤独感。逐渐让病人从床上到轮椅,扩大自理能力。
活动锻炼: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快离床活动、锻炼,能减少卧床的副作用。研究证明,锻炼有增强肌力的作用,主动及被动的运动能避免肌肉关节挛缩。
早期进行康复锻炼:老人在入院后需要康复医师进行评估,制订康复锻炼计划,在康复医师指导下进行锻炼,利于增加活动能力,减少卧床时间。
利用辅助用具减少卧床时间:利用各种辅助用具如靠背架、床边坐便器、轮椅、助行器、拐杖等可促进老年人下床活动。戴上助听器或眼镜,增加感官刺激,有助于增加老年人活动意愿。
改变护理观念:尽早制订离床活动的护理计划及早期的出院计划,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指导病人尽快离床活动,保持残留机能,这样才能扩大日常的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