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大脑,三岁看老。三岁前是儿童大脑发育的黄金期。对于脑瘫患儿来说,三岁前是治疗脑瘫的最佳时机。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副院长、脑瘫康复中心主任刘振寰教授表示,“三岁前,大脑生长发育速度比较快、脑可塑性比较强,及早干预治疗,脑功能相对容易恢复。”凡是具备脑瘫高危因素的患儿,比如家族因素,母体因素(高龄妊娠、习惯性流产、妊娠前三个月时病毒感染等),分娩因素,新生儿因素(极低体重儿)都应高度防范脑瘫。
刘教授提醒,脑瘫高危儿在6个月前就可以得到诊断,并可及时进行干预治疗和康复。确保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早康复,有些脑瘫患儿甚至可以恢复到正常人的肢体功能状态。因此,家长们千万不要认为脑瘫是不治之症,而错过了孩子的最佳治疗时期。
目前我国儿童脑瘫康复治疗方式通常为综合施治为主,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家庭治疗等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法。具体操作上中西医各有特色和优势。
中医:
功能恢复靠针灸
作为国内最早致力于儿童脑瘫治疗的医生之一,刘振寰教授30多年治疗逾3万例患儿,并研究证实利用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法可有效改善脑瘫患儿步态、肢体控制力,提高脑瘫治疗效果,并成功在国际上推广了中国针灸脑瘫康复经验。
刘教授说,中医康复适宜技术可以应用到儿童康复领域,应用最广的是头皮针。“对于儿童康复来说,运动、语言、精细功能等从无到有,需要靠针灸;从弱到强,靠训练。”实验对照数据显示证明,通督醒脑针灸对患儿脑神经的影响,治疗组恢复率达59.55%,对照组恢复率为13.25%,因此,针灸可有效促进高危儿童脑损伤的神经发育。
西医:
悬吊训练强化主动参与
除了针灸康复治疗外,物理康复疗法上,近年来强化患儿主动参与度的训练,更接近于当今国际脑瘫康复的主流优势。台湾弘光科技大学医学博士黄维彬副教授说,通过环境和目标的改变,教患儿解决问题,用他们学到的知识和策略来完成主动康复训练,从而让动作更有效率。这是新的治疗策略的重点。
源自挪威的悬吊运动治疗如今被应用在脑瘫患儿的治疗中已经凸显出其优势。黄博士指出,悬吊学习是创造一个适合动作学习的环境。增加乐趣,改变难易度,提供幼儿安全和知识。通过悬吊不稳定来增加动作控制,达到缓解全身痉挛状态,改善关节活动度,增强肌力,增加动作功能的效果。利用活动难易的调整可渐近地解决大脑控制失常产生的不正常用力和异常姿势,达到中枢神经系统的通路重建功能。“而儿童康复的目的,就是教给他主动学习创造在环境限制下,可完成特定目标解决问题的办法。” 中国关工委事业发展中心“六一健康快车”项目办统筹策划,“六一健康快车”专家委员会与北京胡亚美儿童医学研究院组织海峡两岸著名的儿童康复专家编写出版的《儿童康复适宜技术》《悬吊系统操作指导手册》、《肢体障碍儿童家长手册》系列新书首发,并同期并举办“儿童脑瘫康复最新实用技术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