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不缺的就是“隐形的穷人”:
一边用着价值3000元的戴森吹风机,一边在半夜里抢2块钱的微信红包;400元一节的健身私教课一口气买了10节,但上个月的信用卡还没还完;朋友圈里经常晒的是东南亚各地旅行的照片,实际上连下个月的房租都交不起……
他们表面上看起来很有钱,实际上却很穷;外表光鲜亮丽,背后的困窘却无人可知。就像网络上流行的那句话:有些人表面看起来风风光光,其实船袜早已滑到了脚底。
隐形的穷人,热衷于让自己看上去富有一点,热衷于活在精致的假象中,他们高喊着“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在物质消费的世界放飞自我。
有一项关于中国奢侈品行为心理趋向的报告显示:中国城市奢侈品主流消费人群年龄在22岁到45岁之间,比欧美奢侈品消费群年轻了15岁。
一个在上海工作的朋友就是这样,她连续吃了一个月的泡面和稀饭,终于攒下一个GUCCI的手袋。在别人眼里,她是脚蹬12cm高跟鞋、出入高档写字楼走路带风的高薪白领,实际上的她,每个月工资发下来,付完房租、还完信用卡就所剩无几。工作上的压力、对未来的迷茫、对身份的焦虑,让她在夜里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现实无望,工作无趣,所以隐形的“穷人”们不停地购物、旅游、娱乐,渴望借此摆脱焦虑。
有人说,“隐形贫困”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但愿不愿意从中走出来,关键取决于你自己。
摆脱隐形贫困的第一步,便是学会与不必要的物欲断舍离。
《好好赚钱》这本书中,作者认为,我们花钱买的东西,实际上分为两种:资产和负债。资产型的东西就是买到手后,会在未来为我们带来正收益的东西;负债型的东西,则是买了之后,会从我们手中夺走资源、从我们口袋中“偷走”我们钱的东西。
比如,营养均衡的饮食对我们的身体而言是优质资产,所以我们值得为其花钱;而买回来只穿了一两次的衣服,放到过期的化妆品,则统统都是负债。
物质欲望是没有尽头的,当过多的物欲占满心灵,只会让你陷入无限的攀比与浮躁中。今天想要这个,明天想要那个,永远得不到满足和安全感。因此,我们需要合理分辨自己的需要,分清资产和负债。未来会成为我们负债的东西,千万不要买。
如果不考虑自己实际的收入情况,宁愿月月吃土,也要过上被人点赞的生活,那压力只会慢慢地摧毁你。与其将钱花在空虚的买买买上,不如想想,怎样才能把每一分钱都花得物有所值。
摆脱隐形贫困的第二步,便是增加睡后收入。
什么是“睡后收入”?95%以上的人赚的都是睡前收入,即必须主动投入劳动力和时间才能获得的收入,而睡后收入指的是,不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也能持续获得的收入。比如作家的版税、房东的收租、理财投资得来的收益等。
很多人穷尽一生,几乎沦为工作的奴隶,却仍是“穷忙族”,终身无法实现财富自由。原因即在于他们的时间只卖了一次,而那些拥有睡后收入的人则可以将同一份时间出售很多次。比如作家花一年写一本书可以畅销十年,这就相当于他把自己一年的时间重复卖了十年,持续收益,躺着赚钱。靠死工资过日子的人,很难能摆脱隐形贫困。只有找到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发挥自己的优势,尽可能多学习一些理财知识,才能让收入源源不断地增加。
这一生,你要成长两次。一次是,发现生活没有那么好的时候;一次是发现,内心坚强,努力打拼,生活也不会那么糟糕的时候。愿你我,能摆脱隐形的贫困,踏出改变的第一步。(小椰子) 相关阅读
焦虑源于内心的“必须”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若杉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发现自己有这样一个习惯:不管一本书、一部电影多晦涩、无聊,只要看过第一页、第一分钟,就一定会看到结尾。这样的习惯,纵然逼着自己看过了诸多无趣但有用的书,但同时,也有了许多不愉快的读书经历。
埃利斯在论述自己理性情绪疗法时说,人大部分的坏情绪,并非来源于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而是决定于你如何看待这件事。真正导致自己焦虑、愤怒的,是一个很重要的认知,叫做“必须”认知。
大概是因为凡事很难有绝对,所以,一旦脑海中被刻入“必须”二字,就很容易走进认知的死胡同。减少内心的“必须”,有两个建议。
第一,不断学习,扩大认知。读书和旅行是认知世界最重要的方式,除此之外,看视频、听演讲都可能扩大认知。不局限于某个具体的结论上,保持对一切的怀疑和接纳,自然就不再执着地认为,什么事情都是“必须”的了。
第二,放下自己,学会倾听。愿意打心眼里真正的去倾听对方的观念和想法。每一个人对世界的理解都来自于自己独特的经历,也必然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懂得倾听的人,更容易拥有看世界多维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