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8年04月24日> 总第1500期 > 07 > 新闻内容
让坏事变好事
综合编辑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24日  查看次数: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胡春光

  一位六年级的女孩在我这里咨询,她特别在意字写得怎么样,如果字写得不满意,就一定要擦掉,不然就感到不舒服、难受,每天为此浪费了不少时间。比如“准”字,她会要求右边的四个横都很平,而且平行,等号也要求平行。

  为什么会这样呢?她告诉我,上小学时老师就要求横平竖直,所以她一直觉得字“横平竖直”才是应该的,这成了习惯性思维,一直影响着她。

  我和她一起探讨:老师之所以这样要求,其实是因为小孩子如果没规矩可能会写得乱,所以才有了这样一个规矩。按照这样的规则来写,应该写得还可以,但是有些呆板。我让她去观察硬笔书法作品,发现即使是楷书,也几乎没有横平竖直的,变化才产生美,不横平竖直也好看。慢慢地,她的习惯性思维改变了,问题行为也就逐渐消失了。

  习惯性思维是在某种情况下习惯性地自动出现的认知和想法,因为其自动出现,所以如果不去有意识地识别的话,甚至觉察不到其存在。通常来说,当情绪或行为出现问题时(不适合工作和生活,自己满意),其背后一般存在着不合理的认知,所以,识别不良情绪、问题行为背后的不合理认知是改变的第一步。

  应该怎么改变认知呢?其实,简单三句话就可以做到。坏事变好事:坏事也有好的方面,或经过努力可能会变成好事;很正常,没什么:事情不像想象中那样糟糕,可能很正常,没什么;顺其自然:虽然事情有些糟糕,但是努力之后不妨接受现实,顺其自然。

  有一次回老家,没想到高速公路临时封路,路上堵得厉害,预计可能赶不上火车。不过,有了三种思维,一路上安然淡定。第一,坏事变好事:乘火车从来也没有误点、改签,如果误点了,也是一种经历,对心态是一次磨炼,也是好事;第二,很正常,没什么:出现不顺利和意外本来就是人生的常态,改签一样可以回家,不过是耽误了些时间,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第三,顺其自然,高速公路封路这样的事情是我无法预料的,而且已经提前两个小时出门了,堵车就堵车吧,无法改变就安然对待,顺其自然。这样去思考,自然风轻云淡了。

  还有一次从青岛去山西太原图书大厦做讲座,讲座快开始了,组织者满含歉意地和我说:“维尼老师,不好意思,今天不知道怎么回事儿,才来了十几个人,您那么远过来......”我笑笑说:“没关系,来多少算多少。”为什么能泰然处之?是因为有三种思维的帮助。首先,虽然人少,但来的都是有诚意的,可以更充分地互动和交流,也是好事;其次,书店讲座就是这个特点,历来人就不多,再说,我也不是什么明星,这样很正常,没什么;第三,组织者做了该做的事情,做了必要的宣传,那么最后来多少顺其自然就可以了,即使一个人来,我也要怀着诚意去讲。有了这样的心态,我讲得自然生动,观众慢慢聚集得越来越多,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摘编自《内心的重建》,胡春光著,天地出版社

  相关阅读

  孩子磨蹭找找其他原因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张兰欣

  身边有很多父母都说自己的孩子做事很拖沓,“孩子早晨六点半就起床了,可都到八点了,还送不到幼儿园,这一个小时都不知道这个小家伙在忙什么?每天都几无例外的迟到。”

  父母责怪孩子拖沓是一贯的习惯思维定式,但一味地责怪不仅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还会影响亲子关系,长此以往矛盾将越滚越大。

  孩子们不想服从父母原因或许三方面原因,一是想要打破长辈给他们设立的行为界限,自由发挥自我意愿;二是,仅仅因为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三是,父母自己就缺乏时间观念,生活上拖沓、懒散,分不清轻重缓急,缺乏时间管理的能力,无法给孩子树立好的学习模板。

  如果父母可以坦诚平等地与孩子沟通,共同讨论对拖沓的原因和感受,我相信亲子之间一定可以找到拖沓的根源,并共同制定好彼此要遵守的家庭合理规则,改掉拖沓的坏毛病。

  职场误会或因信息不对称

  职场规划师 赵晓璃

  经常有咨询者向我哭诉职场上与同事闹矛盾,不仅影响心情还影响工作效率,我细细询问后才知道很多矛盾都是双方沟通不畅造成的,如果转变了习惯性思维、改变认知,他们的矛盾其实可以轻松解开。

  一次有效的职场沟通大致要满足两个条件:信息发出者构建逻辑,组织语言;信息接收者明确对方期待,给对方超值成果。对于信息发出者来说,要传达出有效信息,第一步应该交代背景,比如说“我们遇到了一件事,老板下午五点要数据”;第二步,描述冲突,“所有数据准备到位了,就差一份货品清单,三点前就要”;第三步,抛出问题,“你认为你能完成吗?有没有什么具体的困难?”

  而信息接收方则需要在能力所及范围内,进一步明确对方想要什么,何时交付。有了这些有效的职场沟通,职场误会也就不会那么轻易发生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