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作家 李小丢
中国女人不“敢”轻易变老的症结在于:亚洲文化中以男权审美为基础的价值观崇尚的是少女脸。从18岁的男孩到88岁的男人对女人的审美都没有变化,他们喜欢的一直都是18岁的少女。
所以,终其一生,中国女人都要和岁月作不懈的斗争,争取自己能“冻龄”,多维持几年“少女脸”。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讨男性的喜欢,甚至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自己的生活是幸福的。
中国男人千余年来为什么对少女脸如此追捧?专栏作者侯虹斌分析的特别透彻,因为清纯、禁欲的“少女脸”,可以显示女性温驯、乖巧、无欲无求、宜室宜家,因此也是好掌控的。那么性感火辣的女性,必然是有能力的、有攻击性的、贪得无厌的,是邪恶的,这是拜金女郎的标配。
《美人鱼》里脸谱化的少女脸女一和熟女脸女二的角色设置像是个巨大的隐喻,它暗示着中国社会直到现在还是不懂得欣赏成熟的女性。
在影视剧作品中,32岁以上年龄段的女性形象是长期缺席的,在热播剧《咱们结婚吧》中的高圆圆和《欢乐颂》里的安迪,不管她们个人之前有多优秀,她们的生活重心都会从事业转向“如何将自己嫁出去”,电视剧的结局往往以她们成功地嫁人生子为完美结局。
这是东西方价值观巨大差异的一种具体体现,好莱坞的一线女星中少有少女脸,而且,基本上都是熟女脸。
被称为“好莱坞永远的少女”的薇诺娜·瑞德说自己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希望能够转型,她说,“我想被允许变老……”,她想尝试更多丰富的女性角色,而不只是因为一张美丽的脸而被瞩目,她希望人们能注意到她美丽面孔之下的东西,一些真正能证明她是谁的东西。“很多女人害怕变老,或者社会在试图让你觉得变老是一件糟糕的事情。我正好相反。我享受着变老的过程。”
不同年龄段有不同年龄段的美,青涩有青涩的美,成熟有成熟的美,青涩时无需加速催熟自己,成熟时也无须刻意扮嫩,而亚洲文化对于少女脸这种单一审美的偏执,不可不说是很遗憾的。
不同阶段的人生有不同阶段的追求,在主要的繁殖期之外还有大段的时间,这些时间同样富有意义,这才是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的最本质的原因。动物的一生围绕的重点是求偶和繁殖,而人类则不是,所以,变老并不意味着人生从此进入了垃圾时间。
但是中国人,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把女人变老视为洪水猛兽。《红楼梦》里的宝玉爱的是“少女脸”,他的名言“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得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这可以说是很多人的心声,这种想法认为女子结婚嫁人之后,不仅外貌在变老,就连人格都变得庸俗起来,再也不复年少时的纯真浪漫了。所以“少女脸”还暗示着纯真善良吗?我似乎明白了什么的样子。
但从清朝到现代,女性从家庭迈入了社会,不再依附于“父亲、丈夫、儿子”,而是一个独立个体,却依然还在承受着从无价宝珠到死鱼眼珠的评价,委实太落后于时代。
如今,电视剧里年过三十的女性不是被妖魔化为暴戾的女强人,就是被脸谱化为恨嫁的剩女,她们存在的唯一功用就是劝告电视机前的女观众们趁自己还有一张少女脸的时候赶快结婚,否则就会像她们那么变态。红颜易老美人迟暮并不是可怕的事,相反,如果一大把年纪还不能摆脱以色事人的思维,才是比变老更值得担忧的。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识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