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被“烤熟”
整个背部像被“油炸”了一般红肿,肩膀更是冒起密密匝匝的小水泡,在湖北省中医院皮肤科副教授李恒的诊室,这名重度晒伤的男子一出现就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原来前一天他和朋友相约游泳,太阳火辣,为避免晒伤,除了换气一直埋身水下,主观感觉比较凉快。可几个小时过去,他身上开始火辣辣地痛,对着镜子一看傻眼了——肩膀周围冒起密密麻麻的水泡,小的如芝麻,大的如黄豆。
专家点评:水下双倍紫外线辐射 不少人喜欢游泳消暑,殊不知皮肤在水下更容易被晒伤。李恒解释,这是因为紫外线可穿越1米以上的水深,而水波会像棱镜一样反射和折射太阳光,使躲在水下的人受到双倍的紫外线辐射。同样的道理,脸上水没擦干就暴露在阳光下,也会加重皮肤晒伤。
李恒介绍,夏季中午12点到下午2点,阳光中的紫外线最为强烈,应避免在这个时段在室外游泳。此外,户外活动应做好防晒准备,间隔半小时到一小时涂抹一遍防晒霜。当皮肤出现灼烧感、疼痛感时,可采取冰敷消除疼痛,然后以复方紫草油涂抹患处,可起到散热、收敛、消炎的作用。
运动后凉水冲澡
倒在浴室
在高温的日子里,很多人习惯一回到家就冲个凉,殊不知此举会带来健康隐患,24岁的小高日前就经历了凶险的一幕,刚和朋友踢完球的小高一进家就直奔浴室,不等热水器烧水,便直接拧开了凉水喷头。之后母亲见儿子进浴室十几分钟没有动静,敲门询问无人回应,小高的父亲立即撞开门,发现儿子躺在地上意识全无。随后,小高被送往医院,诊断为颅内血管异常。
专家点评:洗澡水温高于体温1℃~2℃ 解放军武汉总医院急诊科主任唐忠志介绍,因冷水洗头洗澡发生的意外状况,急诊科每年夏天都会遇到数例。小高的情况幸亏发现及时,才侥幸“逃过一劫”,否则有颅内出血的危险。
唐忠志说,人体在充分运动、大汗淋漓时,全身汗腺和毛细血管都处于张开状态。凉水会使毛细血管急剧收缩,体内供血量迅速减少,造成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肌肉收缩、神经紧张等,很容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他提醒,运动过后应等身上的汗干了,心率恢复到平静状态再洗澡,温度应高于体温1℃~2℃,才能使肌肉得到充分的放松。
大口喝水
竟“中毒”
47岁的肖师傅是一名建筑工人,6月1日中午气温突破30℃,干了半天体力活儿的肖师傅一歇下来,便大口大口喝水。过后刚要起身,突然感到一阵眩晕,接着开始恶心干呕。工友们认为肖师傅中暑了,强行“押”他去了医院,没想到诊断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急性水中毒。
专家点评:大量出汗水里加点盐 喝水还能中毒?解放军武汉总医院急诊科副主任程青解释,水约占人体体重的65%~70%,可以自由出入细胞膜,维持着电解质的平衡。“水中毒”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指大量喝水冲淡了血液,导致血液中氯化钠浓度下降,它实际上是电解质紊乱的表现。患者症状表现为头晕眼花、呕吐、虚弱无力、心跳加快等,严重时可致痉挛、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该院营养科主任韩芳表示,夏天喝水大有学问。首先,正常人每天饮水1200毫升~1500毫升即可,相当于2瓶~3瓶瓶装水,户外工作者适当增加;其次,口渴是身体脱水的信号,等口渴时才喝水,相当于等泥土龟裂才灌溉,不利于身体健康,科学的喝水方式是少量、多次、慢饮;最后,在大量出汗的情况下应注意补充盐分,每500毫升水加1克食盐,也就是一捏盐。
摘自6月7日《武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