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7年05月12日> 总第1407期 > 21 > 新闻内容
有些心脏病跟情绪有关
摘自《学做知“心”人》,惠慧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12日  查看次数:  
  文小超是我的高中同学,一次闲聊时,跟我提起了他母亲的心脏病。
文妈妈65岁,据小超说,她患“冠心病”已有三十几年时间了,最近准备来大连做一次全面的检查。
小超说完后,我心里犯嘀咕:三十几年前就患上冠心病了?要知道,青年女性冠心病的发病率可不高啊,她真的是冠心病吗?
几个月后,突然接到了小超的电话:“惠,不好了,不好了,我妈刚才给我来电话说她又犯病了。现在坐在床上都大口喘气,她说她要不行了。”小超在电话里焦急地说道。
“别着急,超儿。你赶紧打120,把妈妈送到医院,我等你们。”
两小时后,急救车呼啸而至。
车刚停,小超赶紧下车,配合着急救员把他母亲扶下车,抬到轮椅上。文妈妈头发略乱,双鬓爬满银丝,眼窝深陷,面容消瘦,然而并未见明显的喘息。
一般来讲,由心脏病诱发的呼吸困难,最常见的疾病是心力衰竭,患者表现为气短,平卧休息后症状加重,可伴有咳嗽,在患者身旁,有时可听见“拉风箱”样的呼吸声。
看到文妈妈下车的表现,我心想,这是心衰急性发作吗?
“到医院了,我好多了。”文妈妈终于开口说道。
接上心电监护,脉氧监测,测量血压,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
血压130/80毫米汞柱,心率95次/分钟,指脉氧98%,查体结果正常,心电图正常,心脏超声亦正常。
“肯定不是心力衰竭,冠心病的诊断证据亦不充分。”我在心里逐一排除相关疾病的可能性。
“阿姨,现在感觉怎么样啊?”
“小惠,好多了,身子骨也舒服了。”文妈妈说道,“真奇怪,这病说来就来,说好就好,像中了邪一样。”
据文妈妈回忆,这个毛病已有几十年时间了。不过在退休后,发作的频率越来越高。当症状不发作时,健步如飞,与健康人无异;一旦发作,就极度难受,感觉快要“死掉”似的。这个毛病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与情绪相关;但凡心情不好,就容易发作,发作时间亦时长时短。
听文妈妈说完,基本就可以明确诊断:心理问题。
老年人生理功能减退,是其神经活动适应性下降、心理状态改变的生物基础。因此,老年人易出现固执、情绪不稳定、猜疑等性格变化。退休后,这种情况更加剧。
结合文妈妈的患病状况,我准备进行适当的“暗示”疗法。
“阿姨,您的心脏出了点小毛病,不过,只要您用心配合,完全可以治愈。”我笑着说道。
“太好了,这样我就放心了,难道不用吃药吗?”文妈妈问道。
我想了想,药还是要服用一点儿,吃两盒“左洛复”抗抑郁药吧!
“好!”文妈妈斩钉截铁地回道。
一个月后,我接到小超的电话。文妈妈仅仅服用了两盒药,就治愈了折磨她多年的“心脏病”。
英国精神分析协会前主席迈克尔·巴林特在20世纪50年代说过:“如果医生和患者都紧盯着躯体症状,而忽略其背后的问题,如果医生一直不懈地去寻找身体疾病,则心理生理疾病会慢性化,而患者的内心冲突则一直潜藏在幕后。相反的风险也同样存在。医生可把身体症状放在一边,而努力寻找症状的心理根源。”
摘自《学做知“心”人》,惠慧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