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病房有一λ大爷,姓林,我们都叫他老林。八十多岁,个子挺高,一米八多,人胖胖的,但个性倔得很,爱跟人抬杠,专挑人ë病,不少同事都对他敬而远之。
一天早上,正准备给病人输液,轮到老林的时候,科室里的同事都不太愿意去,大爷的血管难扎、脾气又怪,如果扎不上去还会大发脾气,所以,推来推去,就派给了我。我端着治疗盘刚走到他旁边,还û开口,他就说:“今天怎ô换新人了,是不是他们都不敢扎了呀?”
他往上斜着眼睛瞟了我一眼,眼神里满满的不信任!但还是把手伸给了我。尽管自尊心备受打击,但好在自己心理承受力算大,一针见血,动作干净利索。他挺意外,问我:你叫什ô名字?扎针技术不错,一点不疼!
就这样,他对我第一印象还挺好的。慢慢地,我试着跟老林聊天,老林的话变多了,说话也不带刺了。话题也从常规工作慢慢转到了日常生活,又从日常生活转成了对往事的回忆。
原来,老林原先的性格并不“拗”。只是这一生过得并不顺利,童年饱受饥寒之苦,长大了参军,经历了腥风血雨的洗礼,落下一身病痛,好不容易熬到了解放,新婚妻子却因为难产而过世……而现在,尽管再婚,有了两个儿子,却过得并不如意——和妻子ò合神离,和二儿子毫无情感交流。老林的心性高,过去的风风雨雨在自己心里挥散不去,因此在和现实世界相处的时候,难免带着消极抵触的情绪。
不久,老林出院了。有一次,他来医院复查,又见到我,他和我说,自从那次跟我说完之后,放松了不少,也放下了不少。可能人年纪大了,确实需要向人倾诉点什ô,以口述的方式回顾一下自己的人生,不论它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是完美的,是凑合的。倾诉,都是一种情绪的释放。
偏执,是老林的保护色,也是他获得安全感的方式。因为当一个人面对自己的不完美和生命中的缺憾时,需要很大的勇气,要确认和拥抱这些充满感情的回忆和情绪更是难上加难。完形治疗创始人波尔斯说过,“只有放弃改变之后,改变才可能发生”。所ν“放弃改变”,其实正是一种全然接纳自己或他人的精神。
而在我们的周Χ,也许就生存着一群偏执的老人,他们通过争吵来博得家人的关注;通过固执己见来确认自尊与权威;通过指责、埋怨与á骂来保持与外界的沟通……他们的方式可能错了,但他们仅存的偏执,也许只是希望我们来好好地跟他们说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