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5年12月07日> 总第1271期 > 02 > 新闻内容
当“爸爸没有了妈妈”
解放军304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 彭国球 中科院心理所博士后 韩海英
发布时间:2015年12月07日  查看次数:  

  北大女博士王帆的演讲“做一个怎样的子女”在网络上感动很多人,当讲到“当爸爸没有了妈妈”的故事时,触动了很多人。王帆一直在外求学打拼,很少有时间回家陪伴父母。一天下午,当她看到自己曾经高大的父亲侧坐在窗前,摆弄着窗台上的花对她反复说:“爸爸没有妈妈了”、“爸爸没有妈妈了”,她深切地感受到爸爸的衰老和内心的痛楚。某一天,当爸爸或者妈妈失去了他们的父母,为人子女能考虑几分。所谓你养我长大,我陪你衰老,也包括,陪你面对失去父母的痛苦!

 

  我们误以为父母太过坚强

  或许,在年轻人心里,父母一直像自己小时候一样坚强,感觉他们会一直这样。所以,年轻人往往会忘记了,父母也会衰老,他们也会面临失去亲人,随着衰老而变得脆弱。

  在王帆演讲中,看到爸爸在失去自己母亲后显露出的悲伤和脆弱,她从没有看到过,也从来没有想到过。原来,无论爸爸在女儿面前表现出来如何坚强,他的内心也离不开和自己母亲的情感依托。当这种依托失去的时候,爸爸的内心其实失去了很多,而能给予他力量的情感源泉更多地来自女儿。

  作为有独生子女证的一代人,很多时候是从父母那里汲取爱,很少会想到,原来父母也是多么地渴求来自儿女的爱,特别是当他们失去了自己的父母,也失去了一半的情感支持,失去亲情的痛苦与悲伤是难以言表的。

  但是,在我们的文化里,是不赞成过多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的。当王帆的爸爸被失去母亲的痛苦湮没时,也不愿意把自己的悲伤难过表达出来。这种情绪在心里自己慢慢地消化吸收,也正是这样的方式,也让儿女们误以为父母的内心永远坚强,不需要来自儿女们的爱。

 

  父母在他们父母眼里也是孩子

  亲子关系是人类最纯粹的人际关系,对爸妈的依恋是人类最长久的依恋。子女长得再大,在爸妈的眼里永远是孩子。有妈的孩子是块宝,人在童年时是这样,在中年以后又何尝不是呢!

  作为独生子女的80后、90后、00后,对父母的感情和依恋和上一代比是有很大差异的。50后、60后、70后的人在少年和青年时期和父母的关系更加紧密、更加相依为命。当50后、60后、70后的父母老了时,他们还正在忙工作忙事业忙养育自己的独生子女,还没来得及孝敬父母,甚至陪着多说些话的时候都不多。

  上周三笔者接诊了一位60后的大学教授,半年前他母亲患病去世,一直茶不思,饭不想,睡不着,像丢了魂似的。他的父母是一个小山村的小学老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的大学,毕业后又出国留学,一直读到博士后才回国。每年都很少回家,总想等将来自己条件好了,把父母接到北京来享福。今年春节后不久,他母亲查出食道癌晚期,不到3个月母亲就过世了。当母亲走了以后,他整天生活在深深的悲伤自责和悔恨之中。

  中年人失去父母常常会带来一些严重的心理问题,多数人都会悲伤痛苦,有的还会有自责、自卑、内疚、懊恼、悔恨、焦虑和抑郁等情绪。

 

 

  子女是父母最好的补偿

  当父母没有了爸妈,人生最大的缺失只有通过最大的获得才能补偿,这就是来自子女的补偿。子女要他们感到老人走了还有子女呢。当父母失去了他们的爸爸妈妈的时候,当儿女的该怎么办呢?

  作为子女要尽可能及时回到父母身边陪伴他们,分担一份他们的悲痛。最好的办法是多回忆多讲述他们和逝者的往日故事,回忆逝者的人生和功绩,对家庭的贡献,对社会的贡献。替父母写些回忆的文章,或者编辑制作纪念逝者画册或PPT。认真仔细整理留下的遗物,让父母挑选几件珍藏作为纪念。定期在一些特殊的日子如生日、忌日、清明节等,通过一定的仪式来表达全家对逝者的哀思和情感,让父母感觉到子女也和他们一样感同身受。

  和父母一道去走访逝者的亲朋好友,去走访逝者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和父母一道去完成逝者生前的夙愿,寄托一份哀思。  在合适的时间安排他们出去旅游,培养一些新的爱好,去参加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课程或是集体活动。用充实的活动来填补悲伤的时光。

  当父母没有了爸妈后痛苦不堪而自己又无能为力的时候,当自己的各种努力都不能让父母从失去爸妈的悲伤中走出来的时候,就需要走进临床心理门诊寻求专业的人员来帮助。严重的焦虑、失眠和抑郁也只有通过医学、心理学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才能更好地康复。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