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肉市场红色的肉就是红肉,白色的肉就是白肉”,或许生活中不少人都这么认为,其实营养学上的红肉白肉并不是光靠看生肉的颜色来判断红白肉的。
关于红、白肉如何区分有三种不同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按照肉做熟后的颜色区分,红色即为红肉,白色即为白肉;第二种方法按是否为哺乳动物来分,是哺乳动物则为红肉,不是则为白肉;第三种则按肉类中肌红蛋白的含量来分,多就是红肉,少就是白肉。
之前,营养学上被广泛运用的观点是:在做熟前是红色的肉就属于“红肉”,包括我们经常吃的猪、牛、羊肉等哺乳动物的肉,而那些在做熟前是浅颜色的肉类就属于“白肉”,包括我们平常吃的鸡、鸭、鹅、鱼、虾、蟹、牡蛎、蛤蜊等非哺乳动物的肉。不过,这种方法并不十分完善。例如,三文鱼的肉做熟前就是红色的,但它属于白肉。生猪肉是红色的,然而做熟后会变成白色,但猪肉还是属于红肉;虾、蟹加热后会变成红色,但还是属于白肉。
还应该参考肉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人类的血液是红色的,这主要和血液中的红细胞有关,而红细胞的红色是因为含有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之一就是铁,血红蛋白把氧运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同样的道理,红肉的颜色主要是由于哺乳动物肉中含有肌红蛋白。所以,大家了解大体的分法就行,不必钻牛角尖。
无论红肉还是白肉,或多或少都含有脂肪,其中红肉的脂肪偏多,但是红肉中富含矿物质尤其是铁、锌,并且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还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A、维生素D等。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成年人每天吃动物性食物的量:鱼虾类50~100克(1~2两),畜禽肉类50~75克。在此基础上,平时吃肉(尤其是猪肉)偏多的人,应在饮食中减少猪肉量,适当增加鸡、鸭、鱼肉。而那些平时吃动物性食物少的人,则应适当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