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张家港市民李先生刚出生31天的女儿因呛奶窒息后需要尽快医治,然而120先后派来的两辆急救车都不同意救治或者转运孩子,理由是他们的急救车都是针对成年人的,没有针对小孩和新生儿的专门设备,车上医护人员也不了解新生儿的救治知识和技术。几经协商,急救车勉强同意只负责转送。
李先生的情况并非个例,吉林省延吉市2013年也出现过。据吉林媒体《新文化报》报道,一名刚出生3天的新生儿因呼吸困难亟需转院,但整个延边州都没有新生儿转运救护车,孩子无法转院。
新闻调查
据《西安晚报》2012年11月消息,陕西宝鸡一名出生仅两天的新生儿由于不能自主呼吸急需转院,但需要带呼吸机和保暖箱的救护车,家长遍求无果,只好发微博求助。
《澎湃》新闻近日对我国新生儿救护车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目前在我国,新生儿救护车的确很缺,有的全省仅一辆。
新生儿救护车又被称为“流动的儿科重症监护室”,造价较高,一般介于100万到150万元之间,且维护成本较高,所以再我国使用的晚、使用的少。原卫生部妇社司专项基金支持的“中国内地新生儿转运发展现状”调查协作组,曾对内地109家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新生儿转运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只有45.9%的医院有新生儿转运救护车。其中,吉林省只有一套新生儿转运救护设备,安徽省也是于2013年才引进该省第一辆新生儿转运救护车。即便是医疗资源丰富的北京,新生儿转运救护车的数量也只有个位数。
时报观点
江苏急救车拒绝转运新生儿的事件发生后,健康时报第一时间刊发评论《急救车拒救婴幼儿问题在哪里》(7月13日头版),追问事件背后的问题。
首先,这是中国急救体系的一次露怯。一个刚满月的孩子发生了急病,家长焦急的心情可想而知。此时,顺畅的急救流程,显然是这个家庭最需要的帮助。然而这个急救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却是如此的不给力,显然难令公众满意!
当地120系统的信息登记体系存在明显不足,患者的姓名、性别和年龄,是就诊过程中需要登记的最基本信息,在接听120求助电话的时候,登记人员有责任把患者的基本信息搞清楚,并据此选派适合的急救车。可是市民李先生连续两次拨打急救电话,派来的都是供成人使用的急救车,不能不说120系统没有对患者的具体信息做认真的分析。
这也反映了医政管理制度的缺陷。为了更加规范的约束医生的行为,我国的《医师法》对医生的超范围或跨专业行医有较为严格的限制。但这样的限制,在某些时候磨去了医生的某些热情。成人医生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救治婴幼儿患者,在许多时候存在一定争议。并且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什么都不做,有时确实比积极做事更不容易被问责。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面对可能出现争议的事情,选择无为就成了最好的保护。
最后,儿科医学在我国依然比较落后。目前我国儿科的现状是收益少、工作累、风险大,发展艰难,儿科医生紧缺,再加上我国尚未发展出符合儿童的医药品规等,怎能指望更高成本、完整的婴幼儿急救系统出现呢?
相关阅读
普通救护车代替新生儿转运车确实存在法律风险。中国医师协会法律事务部主任邓利强在接受此事采访时解释,由于普通救护车只针对成年人,在转运新生儿时如果出现意外,救护车上的医护人员很难免责。因为不能通过协议,推卸或免除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即便双方达成一致,也会被视为无效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