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5年07月27日> 总第1235期 > 10 > 新闻内容
我们能对失独家庭做什么
健康时报实习记者 黄兰君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27日  查看次数:  
   失独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再次让人震惊。

  7月20日,杭州某小区内,一对李姓夫妻双双死亡,而独生女儿就在100天前因白血病刚刚去世。自从女儿过世后,夫妻俩的情绪就特别差,经常会在花园的角落痛哭。最终,一位老人坠楼而亡;一位老人吃药而亡。而两位老人生前都患有抑郁症。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老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邮电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刘颂教授曾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她介绍,失独老人往往有着统一的特点:情绪低落、情感消极、生活悲观;社会适应能力不足,难以有效应对应激事件;人际交往能力弱,人际关系不够稳定。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经常活在自己的圈子里,拒绝融入也拒绝别人抛出的橄榄枝,更多的是将自己遗忘在过去的记忆中。他们的生活被沮丧、空虚、苦闷单调、寂寞和孤独充斥着。

  帮助这些失独老人度过这些艰难岁月,需要更多社会支持。

  刘颂教授介绍,失独老人的生活关注点少了,就会多想,这时候,不要戴着“有色眼镜”,将他们当作重点对象来劝说,而是反其道,把他们当作普通人,让他们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帮助他人,从中重新发掘自我的价值,找回生活的信心。

  有很多这样的成功案例。

  在江苏镇江的迎江社区,成立了专门以失独家庭为对象的“兼爱沙龙”,由社区工作人员和失独老人共同组成,去帮助那些有相同遭遇的人。

  而同在镇江市的立新村,因为地处农村,他们对失独老人的关爱,则借助上门唠嗑来体现。江苏当地的心理学专家和志愿者成立了精神关爱小组,上门与失独老人聊天,了解他们所想,成了当地失独老人的好朋友。

  记者曾跟随刘颂教授走访很多地方,见过很多已经走出丧子之痛,或正在历经丧子之痛的失独老人。他们提到最多的一句就是:“我还活着,有什么意义?”可能,站在普通人的角度,这是个高大上的哲学命题,可是对他们而言,就成了坚持下去的勇气。

  对于失独老人的关爱,我们能做的,不是给予他们什么,而是告诉他们,他们能给别人带来什么。

  让他们相信,那些不能给子女的爱,我们可以给别人,只要我们还活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