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5年07月27日> 总第1235期 > 07 > 新闻内容
做个高分家长
健康时报实习记者 吕 霖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27日  查看次数:  
   期未考试结束了,家长在询问孩子分数的时候,有没有问过自己在孩子心中考了多少分呢?

  北京市心理学科带头人、北京大兴区兴华中学心理老师刘秀华在多年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帮助中发现,不少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得分并不高,因为家长给了太多期望或是压力而产生焦虑的学生特别多。

  家长的品格与观念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与未来人格的形成。所以刘老师建议,家长们不能只在乎孩子的“分数”,更需要掌握一些积极心理学的方法和孩子一起进步。

  强化好的,弱化坏的 刘秀华老师说,组织学生开会时,会后他们总是忘记把椅子放回原处。刘老师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默默观察并记下学生们的表现。到下次开会时,刘老师便跟大家说,“我要郑重表扬几名同学,他们在上次开会后主动把椅子放回了原处,这是非常好的习惯,也很让老师感动。我知道其他同学也都是想这样去做的。”以后每次会后,不用提醒,同学们都做得很好。正是对正向行为的强化,让学生们认识到了善恶对错,在行为中默默树立起了健康的意识和习惯。

  多表扬品性,只批评行为 把孩子的好做法以及给人的良好感受,归结成为孩子他的品性来赞扬。比如有学生经常把作业弄得乱糟糟,可偶尔一次却写得非常工整。可以表扬他,“你这次写得非常认真,我很高兴,我知道你是一个做事认真的人”。这里的“做事认真”就是对孩子品质的赞扬,它会让表扬产生更好的效果。另外要注意,就事不就人。如果孩子不讲卫生,可以说“你这件衣服很好看,如果勤洗会更漂亮的”。而不是指责“你衣服总不洗,一看就是个不讲卫生的人”。刘老师特别强调,不要随意给孩子贴上负面的人格标签。

  让孩子每天描述三件好事 晚上和家人一起分享今天发生的三件好事,包括始末经过、内心感受。通过分享,家长和孩子都能从积极的角度发现生活中的幸福和美好,而且坚持一段时间就会看到明显的效果。这也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教授极力推荐和倡导的。

  “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就是渴望被肯定。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过这句话我非常赞同。”刘秀华老师说,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用积极的方式进行引导,可以让他们更有效能感地学习和生活,也让整个家庭更快乐。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