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5年07月23日> 总第1234期 > 07 > 新闻内容
过马路与破窗效应
河南省精神病医院 张凌芳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23日  查看次数:  
   破窗效应: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样的汽车,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过了几个小时就不见了。

  “破窗效应”很常见,最近网上流传一幅过马路的图,一个人走路看到红灯亮了,他想,我要是闯红灯,别人看到会说我素质低,还是等绿灯亮了再走;这时又来了一个人,觉得自己是个绅士,也继续等绿灯亮了再走;接着又来了一个人,他看周围没车,一边心里暗骂前面的人傻一面走了过去;第二个人一看,心想,我也赶着上班,一次两次违规应该不会影响形象,也过去了;第一个人见后两个人都过去了,心想他们都过去了我还在等,会觉得我很傻吧,公共道德我一个人遵守也没用,也过去了。

  一个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拋,丝毫不觉羞愧。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

  其实我们应坚持原则,不见风使舵,有问题积极解决,发现缺口及时修补,形成良好的风气和习惯,才能将正能量传播出去。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