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六院院长兰平教授:炎症性肠病患者的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是非炎症性肠病人群的2~6倍。溃疡性结肠炎发病10年后发生癌变的概率是2%,发病20年、30年后,发生癌变概率分别
达到5%、10%,初次发病年龄也与癌变风险有关,幼年起病的全结肠炎患者的癌变率甚至是一般人的162倍。炎症性肠病发病年龄越小、病变越广、病情越重,癌变率就越高。一旦确诊了炎症性肠病就应及时治疗。
连续腹泻3月做个肠镜检查
中山六院消化内科、IBD中心主任胡品津教授:炎症性肠病临床表现多样,包括消化道表现、全身性表现、肠外表现及并发症。消化道表现主要包括腹泻、腹痛、血便;全身性表现为体重减轻、发热、食欲不振、疲劳、贫血等,青少年患者可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并发症常见的有瘘管、腹腔脓肿、肠狭窄和梗阻、肛周病变等。
如果持续3个月腹泻、腹痛,或在接受了抗生素等正规治疗后仍反复腹泻、腹痛、便血,甚至出现发热、关节痛等,应尽早到专科医院进行肠镜检查。
非发病期也要维持治疗
中山六院消化内科副主任郅敏副教授: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以调节免疫反应、抑制炎症为主要原则,并可配合局部用药。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大多数病人的症状均可消失。在非发病期,仍应当坚持吃药,这被称作“维持治疗”,可以大大降低复发的频率。
由于病人以年轻人居多,因工作忙碌等原因,许多人“好了伤疤忘了痛”,症状一消失就自行停药了。结果,过不了多久,腹泻、便血症状可能便会再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