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5年05月07日> 总第1213期 > 24 > 新闻内容
樊代明院士的医学感悟
健康时报记者马淑燕/整理牛宏超/摄 北京儿童医院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07日  查看次数:  
   人体就像一部复杂的机器,各部件的功能可以通过神经、体液、免疫、内分泌等来进行整体调节,以万变应万变,确保自己的生存与繁衍,确保自己整体结构和功能的不变。
其中,年轻人之所以适应能力强,那是因为他们内环境的适应性变化跟得上;老年人为何适应能力也强,那是因为他们在长期的生存中,内环境已获得了适应的经验。而且年轻人的这种适应能力和老年人的这种适应经验,可以通过遗传的方式一代一代传下去。
但是,如果自然环境在短时间内变化太快太激烈,或者人体内环境的调节和适应能力跟不上,就会生病甚至死亡。
人体内环境与自然外环境间的平衡,需要中介者来协调。可称为中介者的有很多,目前最受关注的是人体微生态。微生态可以说是大自然的使者,更是人类的朋友,它们直接进入人的体腔,并与人类共生,互相进化(co-evolution)、互相适应(co-adaption)、互相依存(co-dependent)。
 中医:
现有科学标准不能衡量

中医从整体辩证去看,用经验解决了医学的一些问题,但解决不了医学的全部问题。西医从分析还原去看,用科学解决了医学的一些问题,却解决不了医学的全部问题。
事实上,西医的整个体系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所以常有“西医科学”的提法。中医的整个体系是建立在实践经验的归纳分析和总结之上的,所以不常有“中医科学”的提法。二者各自都有优势和局限性,西医和中医辩争的焦点就在这里。
双方对科学和经验的重要性都无异议,可对经验之科学或科学之经验,则认识迥异,这恰恰说明了医学和科学的区别。
就像观察一个带把手的杯子,站在不同的观察角度,结果是不一样的。其实,有无把手并不重要,关键是要看这个杯子能否装水,能装多少水,这是本质。如果这个杯子底是漏的,作为杯子,功能没有了,那还有用吗?
任何疾病都有其自然发生规律,有些疾病比如肩周炎,无论怎么治疗,它都要到一年才痊愈。又比如带状疱疹,治愈它可以终身免疫,说到底,都是一个瞬间与长期的规律。
从大一点说,人体的健康也是这样,疾病的发生一般是从常态到病态,然后从病态恢复到常态,这是一个长期的表现,其中包括有若干瞬间现象。
在疾病期这个瞬间状态,可能用西医治疗好;但若在常态至病态期,为了防止正常人向病态发展,这就是一个保健过程,可能用中医药好;疾病治愈后需要一个从病态恢复到常态的过程,这叫康复,也可能用中医药或物理治疗更好。
探寻:
整合是医学大势所趋

病人是完整的整体,其生理表现或病理表现大多只发生在宏观层面上,所以我们一定要关注整体层面,只有这样,才可能抓住主要矛盾,治愈疾病。
一个玻璃罐摔碎很容易,但你要把它重新还原是很难的,基本上不可能。
当我们把一个生命系统剖分成各个部分时,我们研究的不过是一个死物,或者是一个已经失去生命的物体。生命,作为系统的整体的性质,已随着剖分的过程而消失殆尽。
目前存在的专科细划、专业细化导致人的整体向部分细划,最终的结果可能是使生命消失或有助于生命的消失。
这就好比,我们可以用各种物质甚至非常好的物质制成原子弹(整体),但当原子弹爆炸后形成无比威力,你能把这种威力和组成物质还原成原子弹吗?显然不行。
生命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它的特征不是各部分、各层次的简单相加,整体特性也不能简单还原,生命是以整体结构的存在而存在,更是以整体功能的密切配合而存在的,这就是医学与科学之区别所在。
眼科医生告诉我,眼病真正由眼部组织结构或功能异常引起者,只占15%,85%是由全身因素引起的,如果我们只关注眼部疾病,那就是在用15%的能力给100%的病人治病。心律失常也是这样,心律失常真正由心脏引起也只有15%,85%是由全身异常所致。心脏像一个净水器,整个池塘水是脏的,净水器再转动也无济于事。
所以,什么是医学呢?一个病人到一个科看病,同时看了该科五个教授,其结果有很大差别,甚至迥然各异。其实,每个医生从局部都是对的,他强调了自己看到的局部症状体征或检查结果,却忽视了整体治病,病就没法得到准确的诊治。因此,我们在局部看到的现象,尽管科学,但只有整合到整体中,得出的结果才真实,这才叫医学。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