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健康误区有两个:一个是做饭要多怕别人不够吃,但不浪费粮食,所以总吃剩饭;第二个是相信和夸大保健品的作用。
究其原因有三:时代的烙印;经济利益驱使不正确的宣传;还有医学科学素养的缺失。
作为医生,我深有体会。
节约不浪费是好习惯。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这个习惯仍然应该传承和发扬,但是需要正确理解这个内涵和与时俱进。
从小姑姑看着我长大,每年回老家,我都会在姑姑家住两天,吃家乡的饭,味道自然不一样,那种香甜,沁人心脾,但每次每个碟子都很满,姑姑总是在最后吃饭,看看哪个菜已经反复热过好多次,剩下的,就把它打扫干净……
姑姑糖尿病缠身多年,还做过两次手术,一次是颅内如鹌鹑蛋大小的肿瘤切除,一次是多处如鸡蛋大小的肠息肉切除。这些信息综合起来考虑,就是因为身体的免疫力下降,究其根本原因,就是长期进食这样的没有营养的剩饭导致的。同样的道理,过期的保健品就相当于剩菜了。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很多人感觉自己身体疲惫,处于亚健康状态,就想服用各类补品滋补身体。但用不对,还会起反作用。
譬如阿胶、桂圆之类滋补气血的补品,对于脾胃、消化不好的老人就很不适合,非但不能强身健体,而且会影响食欲,中医称为“虚不受补”。有的人吃了人参流鼻血、有的服用鹿茸全身燥热,都说明大补大温之品有益也有弊。
其实,很多补品起到的是安慰和心理暗示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按照“对症进补,拒绝乱补,正确选补”的原则确实可以起到作用,转变理念,还有很多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