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科黄德嘉教授说,对心脏性猝死高危人群的预防分为两级,一级预防是针对有心脏猝死危险因素但还未发生过心脏骤停的患者,二级预防则是指发生过心脏骤停的患者。“但对二级预防的患者来说,能够再被救活去做预防的机会就很小了,95%以上的人第一次发病就已经失去生命了。”所以国际上心脏指南规定,符合一级预防的患者就应植入一个除颤器,以预防猝死。
“可实际做一级预防时发现相当多的患者装了ICD却用不上。”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主任张澍教授说,十个病人中几年中大概只有三个病人能用上ICD,还有七个人并没有发生心脏骤停。而目前一个ICD价格很贵,我国现在还无法完全纳入医保。所以让我国所有一级预防的患者都植入ICD从某种程度上说有可能没有必要或是一种过度的负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了1.5级预防的概念,也就是说找出介于1级和2级之间风险更大的病人,这也是在全球首次提出, 这个概念也可能适合其他新兴国家。”
什么样的患者属于1.5级预防的范畴呢?张澍介绍,他们在一级预防患者中做了一些研究,在心脏功能严重下降(心脏射血分数下降35%)的情况下,发现四类患者猝死的风险会大大增加:频发室性早搏患者、短阵室速患者、曾发生过晕倒的患者、心脏射血分数(超声上的EF值,正常人为60~70%)只有25%左右的患者。“在国际上通用的一级预防的基础上,如果有上述四个指标当中任何一个,就应立即为其植入ICD,这些患者10个人有可能有7个能获益。”
但也有一些患者担心,植入ICD后会给生活带来不方便,张澍解释,ICD是异物,可能会放电,不过习惯后就没什么问题。“美国前副总统切尼十年前就植入了ICD,他植入的ICD比现在还大,但对工作都没有影响,不会给生活带来不方便。”
相关阅读
近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张澍教授作为全球首席研究者的领导下,近日启动了一项由美敦力公司支持的名为IMPROVE SCA 的全球临床试验。约在15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家研究中心开展,共同研究1.5级预防对心脏性猝死防治的临床意义。